中国攻击-11隐身无人机亮剑!与歼-20协同作战细节曝光,高原部署让对手防线形同虚设


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发布了一部纪念成立76周年的宣传片。片尾短短3秒的画面,却在军事圈炸开了锅.

一架通体漆黑、造型酷似飞镖的无人机悄然掠过云层,没有轰鸣,没有尾迹,只留下一道冷峻剪影,在夕阳余晖中透出十足的压迫感。

这架代号“攻击-11”的隐身无人机,用最安静的方式向世界宣告:全球首款实战化飞翼布局隐身无人机,正式列装中国空军。

别小看这3秒镜头,背后是实打实的战略突破。尤其当它出现在海拔3800米的西藏日喀则机场时,意义更非同寻常。那里空气稀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60%,普通战机起降都得“咬牙硬撑”,而攻击-11却已实现常态化部署。

地勤人员裹着厚重棉服仰头凝望,几乎难以分辨它与高原灰蒙天空的边界——只有机背上那道背负式进气口投下的淡淡阴影,才提醒人们它的存在。

卫星图像也证实,日喀则机场的机库和保障系统已专门针对隐身无人机改造,说明中国不仅造出了攻击-11,还彻底解决了高原环境下起降、维护和作战的一整套难题。

说到设计,攻击-11堪称“隐身教科书”。它采用无垂尾飞翼构型,整机像一块打磨光滑的菱形飞镖,长10米,翼展14米,表面没有任何突出物。

所有武器——共8枚小直径精确制导炸弹——全部藏在两个内置弹舱里,开舱即打,打完即关,最大限度减少雷达反射。

进气道设在机背,避免雷达波直射发动机叶片;尾喷口经过扁平化处理,还能混入冷空气大幅削弱红外信号。综合下来,它的雷达反射面积仅0.001平方米,差不多就是一只蜂鸟大小,几乎“隐形”于现代防空雷达网。

更关键的是,服役版攻击-11在机头加装了EOTS光电瞄准系统。这套由多块蓝宝石棱镜组成的传感器,集成了红外成像、可见光摄像和激光照射功能,能实现360度无死角探测。

这意味着即便全程不开雷达、保持电磁静默,它也能在200公里外精准锁定目标,甚至引导激光制导炸弹一击命中——真正做到了“看得清、打得准、还不暴露自己”。

其实早在2025年6月的巴黎航展上,攻击-11就已低调亮相。它和歼-20、运-20并肩展出,机身上的“KZ-2”编号和中科院标识引发西方观察家高度关注。

官方资料显示,它最大航程超4000公里,作战半径达1500公里,巡航速度0.9马赫,最大起飞重量10吨,有效载荷2吨。这样的性能,不仅胜任远程纵深打击,还能部署在076型两栖攻击舰上,执行海上任务,灵活性极强。

但攻击-11真正的杀手锏,是它的“穿透性制空”能力。简单说,就是钻进敌人层层防空网深处,专打指挥中心、雷达站这类高价值目标。

在解放军近年演习中,它常与歼-20搭档:有人机在后方安全空域担任“空中指挥官”,通过高速数据链同时操控2到3架攻击-11前出突防。

无人机利用极致隐身潜入目标区,实时回传高清画面,待歼-20确认后远程下令开火。这种“有人+无人”协同模式,既保护了飞行员安全,又把打击触角伸进了敌人心脏。

早在2022年珠海航展,攻击-11就首次展示了锯齿状弹舱门和隐身挂架。当时军事专家韩东就指出,它的角色就像现代战争中的“踹门者”——冲突一开始,先由它撕开敌方防空网,为后续非隐身战机扫清障碍。

而在西部高原,它的部署已悄然改变地区战略平衡。印度军方发现,即便是他们最先进的苏-30MKI或刚引进的“阵风”战机,对攻击-11的探测距离也大幅缩水。

不少印军哨所士兵如今执勤时总会不自觉抬头张望,生怕那道黑色魅影突然从云中俯冲而下。

技术层面,攻击-11的飞控系统同样惊艳。无垂尾本该导致机动性下降,但工程师在机翼布置了6个射流喷口,从发动机压气机引气实现主动气流控制——不用传统舵面就能灵活转向。这项技术,连美国都还在试验阶段。

更令人警惕的是它的集群作战潜力。2021年一次演习中,3架攻击-11在强电磁干扰下自主规划路径、交替掩护,同步摧毁三个模拟雷达站,验证了“隐身狼群”战术的可行性,用多架低成本隐身无人机协同饱和攻击,瓦解昂贵的防空体系。

如今,随着攻击-11正式服役,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将飞翼隐身无人机投入实战部署的国家。

反观曾被寄予厚望的美军X-47B项目,早已因技术瓶颈黯然下马。这一对比清晰表明,在高端无人机领域,中国已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