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黑暗记忆,是我们的成长路!中国武器的弯折,隐藏强军密码
眼下歼-20在蔚蓝天空中自在盘旋,山东舰也在浩瀚海面上驰骋,国产武器的突飞猛进让不少人都为之震撼,真是棒呆了!
其实很少人知道,在迈向强军的道路上,我们也曾遇到不少坎坷,有些武器在定型之后还没来得及列装就被放弃了,但这些失败的经验也在暗中为后续的突破打下了基础。
提到走弯路的武器,80式冲锋手枪绝对算得上是个典型例子。
一九七零年刚开始搞研发的时候,全球的强国都在忙着研究冲锋手枪,苏联有斯捷奇金,捷克则有Vz.61。那会儿咱们跟国外的交流还挺少,能接触到的类似武器也不多,就拿大家都熟悉的毛瑟C96当模板吧。
80式比起C96确实进步不少,冲压件的大量应用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把保险和快慢机合二为一,拆卸维护也方便得多。握把上增加了海狸尾,避免击锤打到手上,抛壳方向也改到了右上方。可惜的是,这玩意还停留在驳壳枪那水平上,体型庞大,沉甸甸的,射速快得吓人,一秒钟就能把弹匣里的子弹打光,连发时后坐力难以掌控,枪口还老是上跳个不停。正式定型后,也就生产了那么一点点,就撤下来了,扔仓库里让尘土积灰。
63式自动步枪的命运还算不错,但说实话,也没好到哪去。1959年这个项目刚开始时,我军还没完全实现机械化,士兵们主要靠两只腿走路打仗。一个班级里只有一挺56式班用机枪,再加上正副班长各手里那两支56冲,火力明显不够用嘛。因此,就得需要一种既能远距离精准射击,又能爆发猛烈火力的新型自动步枪。
63式借鉴了56冲的回转式闭锁结构,也沿用了56式半自动步枪的短行程活塞。在那会儿的条件下,这样的设计还算可以接受,不算太差也不算太好。不过,随着大量生产的推进,这些问题就逐渐集中出来啦。
早期的63式机匣是用整体锻件切削出来的,既重又费料。为了省点成本,1969年就改成了冲铆组合机匣。成本确实低了不少,但质量一下子就掉了不少。各个厂的零件尺寸公差差别挺大,射击时自动机在机匣里晃悠,冲铆结构用个没多久就变松,甚至会裂断。护木最薄的部分才4毫米,挺容易开裂的。整体精度还比不上56冲。
部队实在受不了了,1978年又重新用了56式半自动步枪。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步兵还是用了56式半自动步枪。经过那么多年的努力一夜之间就回到解放前了。不过,也算有个收获,就是短行程活塞导气式自动机为后来81式自动步枪积累了技术基础。
聊完枪,再到火炮吧。
上世纪60年代,“640工程”突然冒出来,专门搞反导系统这块。国防科委定了三条技术路线:用导弹打反导弹、超级大炮打反导弹,以及用激光对付导弹,这三条分别叫640-1、640-2和640-3。
“640-2超级炮”这个计划,是打算用超级高射炮把核弹头发射到近地轨道,来拦截飞行器或者洲际弹道导弹啥的。之前试验了两次,一次用85、140和320毫米口径的炮弹,最后敲定了320毫米先锋号超级大炮的方案。
这个火炮长26米,重155吨,弹头重160公斤,初速达900米每秒。但是当时国外弹道导弹突防技术飞速发展,用没有机动能力的弹丸去拦截导弹,根本行不通。
第二阶段的试验主要集中在炮射导弹方面,为此,特别开发了能承受高过载的陀螺敏感元件,还对回收弹丸进行了大量研究。经过两次试验,超级大炮可以把炮弹送到预定的高度,但精度实在不怎么样,没法用在战场上。到1977年,这个项目就算结束了。
即使炮弹发射导弹这条路走不通,这些研究结果却直接促进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后回收技术的提升。
关于空中装备这块,歼-12必须得提一提。
它可是全世界最轻的超音速歼击机,还得说,这款战机虽然研发完成了,但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
在上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里,美军的高速F-105和F-4老是被越南那低速的米格-17套住。主要原因就是在近距离空战中,速度越快,转弯的半径也就越大,反倒更容易被低速飞机跟上。
1968年,我国提出要研发一款机动灵活、体型小巧的歼击机,项目直接命名为“Xiao Jian”。那会儿的作战思路是人民战争,空中作战也偏向以小搏大的游击战为主,所以战斗机得兼具成本低、维护方便的特点。
南昌飞机厂的陆孝彭团队不到一年,便研制出了“Little Jian”,定型后叫作歼-12。它的长度才十点六多米,翼展七点一多米,高度三点七米左右,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五点三吨,正常起飞大概在四点四吨左右。爬升速度最高每秒一百八十米,当时美国的F-14也就每秒两百米左右。
歼-12在五千米高空的最小盘旋半径只有1140米,比歼-6还要小不少。起飞和降落都只需要大概500米的距离,就算是土质跑道,也能轻松完成起降。1973年在北京南苑机场向中央首长展示表演后,叶剑英把歼-12比作了“空中李向阳”。
不过,歼-12的缺点也挺明显的。储油量只有1.25吨,最大航程也就1385公里,可以说是“短腿”许多。装备方面,只能带80枚30毫米炮弹和120枚23毫米炮弹,火力方面也显得不足。如果想要增加油箱或者换上更强的发动机,反而会偏离它“轻巧灵活”的设计初衷。在那会儿,这个矛盾实在没法完美解决。
在整个70年代,歼-12一直在不断进行改进,到了1977年,总共生产了36架。随着空军的装备策略发生变化,这款飞机最终没有实现量产,也没有正式装备到部队里。
除开这些之外,还出现了不少型号最终都没能走出来。比方说歼-13重型战斗机,1971年就开始搞研发,主要对标苏联的米格-25。设计上追求高空高速,目标最大速度达到2.5马赫,升限超过两万米。
那时候咱们连涡扇发动机都还没搞定,项目推进得挺慢的。到1977年,这个项目也就被叫停了,但积累下来的技术为后来歼-8Ⅱ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强-6攻击机从1970年就开始搞研发,目标是要打造成超音速的强击机。它用上了不少新技术,比如边条翼、翼身融合啥的。不过,那会儿咱们航空工业基础实在太薄弱,很多技术难题没办法搞定。到1979年,这个项目也就给停了,但不少设计理念后来都被用在歼-10上啦。
总结
这些失败的型号可不是啥黑历史,而是中国国防工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每次挫败都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储备,没有这些探索,今天的歼-20、运-20、直-20也就不会有。历史不能被忘记,因为它们记录了我们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艰难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