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族乐居银川:西北养老高地的幸福密码藏在哪?
清晨的社区食堂里,蒸笼冒着白花花的热气,老人们端着餐盘找熟悉的座位,筷子碰着瓷碗的脆响里混着家长里短。马静阿姨咬了口刚出锅的包子,眯着眼点头:“这食堂开得比儿女还贴心,菜样每周不重样,8折优惠揣兜里,再也不用愁中午吃啥。”这样的暖心事,在银川的社区里天天上演。
谁能想到,这座深处西北的城市,竟在2025年《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里,拿下西北第一、全国第十二的好名次。都说“塞上江南”美,可银川的养老魅力,远不止风光好看简单。黄河穿城而过,贺兰山挡在西边当“生态保镖”,200多个湖泊像蓝宝石撒在城里,人均湿地面积全国头一份,空气里都飘着清爽劲儿。
对老年人来说,这儿的气候简直是“天然疗养仓”。温带大陆性气候让夏天告别桑拿天,白天再热,太阳一落山立马凉快下来,关节炎、呼吸道不好的老人到这儿都夸“舒坦”。连续10年空气优良率超8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3%,公园绿地人均17.56平方米,晨练散步的地儿随便挑,跳广场舞都能占着最敞亮的角落。
解决“一餐热饭”是养老的头等大事,银川这点做得实在。截至2024年底,投了4360万专项资金,建了214个社区食堂,90%以上城市社区都被“15分钟助餐圈”罩住。60岁以上老人打8折,特困老人免费吃,行动不便的还有“红色骑手”送上门。清水湾社区食堂搞“中央厨房+冷链配送”,一周14道新菜;崇安社区把老旧车棚改成食堂,顺带搞起智慧养老,小食堂硬是撑起了大服务。
面对15.7%的老龄化率,银川的养老服务玩出了新花样。“短托养老”让老人白天在机构被专业照护,晚上回家睡踏实觉,最短住一天,最长能待三个月,13家机构都能提供这服务。居家养老也不含糊,“一户一策”搞适老化改造,今年还新增1500张家庭养老床位,累计完成2504张,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全覆盖,家里的扶手、防滑垫都透着贴心。
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没落下。98个老年大学教学点铺开,25560名学员在这儿学跳舞、练书法,今年还要再建20个学习场所,目标是“有老饭堂就有老学堂”。更让人暖心的是“银龄行动”,千余名老人组成7支志愿队,“老师傅”队义务磨了上万件菜刀剪子,“格格管家”队忙着护花蕾、探邻里,老人们从“被照顾”变成“发光者”,脸上的笑容都更亮堂。
生态好牌还被银川打成了养老王牌。全国文明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十大大美之城”这些头衔不是白拿的,2023年优良天数267天,水清岸绿的环境成了养老金字招牌。贺兰县引进的“旅居+康养”项目,中医慢病管理、远程健康看护都安排上,把生态优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养老服务。
最打动银发族的还有这儿的生活成本。房价六七千一平米,养老金在这儿能活出更高品质,住宽敞房子,下馆子不心疼。生活节奏慢悠悠的,路上见不着行色匆匆的赶路人,更多是下棋的老人、嬉戏的孩子。作为首府,教育医疗资源顶尖,商圈成熟,高铁3小时到西安、2小时到兰州,BRT跑遍主干道,出行便利又不堵车。
银川市委说要构建“一老一小一困”服务机制,未来还要深化养老模式。其实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在高楼多高,而在对老人多好。银川用行动证明,养老不是负担,是发展机遇;老人不是边缘群体,是能继续发热的宝藏。这样的养老高地,难怪银发族都想来这儿安度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