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铭九:从活捉蒋介石到解放后的经历


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当时,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不断施压驻扎在陕北的东北军,逼迫他们与陕甘宁根据地的红军发生冲突。

自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被迫离开家乡东北,大家对日本侵略者都充满了深深的仇恨。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无时无刻不想回到家乡,和日本鬼子好好较量一番,打一场生死之战。

在这种情绪下,东北军自然不愿意内斗,成为蒋介石剿灭红军的帮手。蒋介石还特意飞到西安,强迫东北军攻击红军。

张学良不愿意服从,多次劝说蒋介石但都没有效果。最后,张学良被逼得没办法,和同样被迫剿共的陕西爱国将领杨虎城联手,采取了强硬措施,扣留了蒋介石。

当时,孙铭九是东北军的一名年轻将领,他非常受张学良的信任。在一次战斗中,他率部成功活捉了蒋介石。捉住蒋介石后,孙铭九经历了许多事情。解放后,他回到了东北。

东北军中的年轻一代领导人

孙铭九是东北军里的年轻骨干,他和应德田、苗剑秋并称为东北军的“三剑客”,都是张学良亲自提拔的心腹。

孙铭九在清朝末年出生在东北。从晚清到民国,东北这片土地上,本地军阀、日本人、俄国人和满清贵族等各路势力轮番登场,社会动荡,复杂多变,这也让孙铭九从小就立志要有所作为。

孙铭九长大后去了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学成归来后,他在天津市公安局工作。后来,他的一个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张作霖的二儿子张学铭推荐他,于是孙铭九在1934年4月去了武昌见东北军的领导人张学良。

天津市公安局的领导宁向南,以前是张学良的助手。他向张学良介绍了孙铭九,说:

“一是诚实正直,二是忠诚勇敢,三是坚决抗日,四是踏实肯干”。

于是,孙铭九成了张学良的随身助手。

几个月过去了,他加入了新成立的“随从参谋秘书室”,主要负责管理东北军军官的人事档案,并进行调查和考评工作。

孙铭九和应德田、苗剑秋等东北军的年轻人,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认同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在当地领导人的地位,而且都有过出国学习的经历,见识过工业发达国家的样子,研究过当时较为先进的政治理念,脑子里充满了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想法。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他们非常痛心家乡沦陷,希望能有一天能回家乡,收复失地,保卫国家。

1935年11月,张学良被任命为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的副总司令(总司令由蒋介石兼任),带领东北军迁往陕西和甘肃,参与围剿红军。

在战斗中,东北军多次失败,损失很大,这让张学良对蒋介石先解决内部再对外的策略产生了怀疑。他开始与共产党接触,并与西安的军事领袖杨虎城商量共同行动。

张学良开始对军队进行改革,提拔年轻干部,以此来提高士兵们的士气。很快,像孙铭九这样的人才就开始崭露头角。

1936年夏天,张学良效仿蒋介石的“复兴社”,成立了秘密组织“抗日同志会”,成员包括东北军的年轻军官和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总共有70多人。孙铭九担任行动部长。

一些年轻的军官,像孙铭九等人,悄悄地组织起抗日活动,还跟共产党取得联系,同时还在考察和调整年轻的军官,让他们替换那些老的军官。

“抗日同志会”吸引了许多陕西军队年轻军官的加入,军队里的年轻力量逐渐强大,孙铭九也是张学良最信任的人之一。

为了培养基层政工干部,张学良通过中共组织招收了大中学生,组成了“学兵队”。这支队伍由孙铭九管理并进行训练。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决定用强硬手段让蒋介石就范。从未上过战场的孙铭九自告奋勇,带领士兵“扣留”了蒋介石,严格按照张学良的指示行事。这次行动让孙铭九名声大噪。

捉拿蒋介石

孙铭九曾经详细讲述了活捉蒋介石的过程。他说,在1936年12月10日那天,因为清楚张学良的想法,他主动请缨,带着队伍前往临潼捉拿蒋介石。

张学良看到孙铭九主动请战,心里特别高兴。这件事非常重要,他原本也不放心交给别人,孙铭九是他最信任的人选。可蒋介石名义上是国家的领导人,背后又有嫡系部队和大批特务,带人去捉蒋介石的人可能会因此惹上杀身之祸。

张学良正不知道如何向孙铭九开口,没想到猜中他心思的孙铭九主动站了出来。张学良也勉励孙铭九,承诺他成功后重重有赏。

12月12日凌晨,孙铭九带着自己的手下,悄悄接近了临潼的华清池。

华清池据说曾是唐朝杨贵妃沐浴的地方,是西安附近的一个知名景点,蒋介石这次访问西安时也住在这里。

这次行动非常危险,如果让蒋介石跑了,手无寸铁的东北军就可能被蒋介石的部队围攻,所以孙铭九特别着急,根本没心思欣赏华清池的风景,不停地催促手下士兵快点发起进攻。

蒋介石住在华清池附近的一座仿古建筑五间厅里。他的随从和卫兵们在夜间发现有人偷袭,立刻开枪反击。

蒋介石的私人安保团队装备非常精良。他们配备了轻机枪,每个人还随身携带了可以连发20发子弹的手枪。相比之下,孙铭九的手下们的火力要弱得多,子弹如同密集的雨点般射出,让孙铭九的队伍难以抬头反击。

枪声震天响,双方都有人受伤。一些士兵中弹,扑通一声倒在了华清池的荷花池中。

眼看双方僵持不下,谁也占不到便宜,孙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便带着几名士兵从侧边悄悄靠近五间厅的二门,趴在地上慢慢爬行,躲过了蒋介石卫兵的枪声,最终从一条小路进入了五间厅的平台。

孙铭九他们占领了平台后,立刻占据了上风,集中力量向五间厅的守卫们发起攻击,一下子打得对方损失惨重。

那些剩下的蒋介石卫兵已经没有力气再反抗了,被赶到了一间小屋里。孙铭九见障碍清理完毕,立刻朝蒋介石的卧室冲了过去。

他用力推开房门,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床上的被子被掀开,桌子上还放着蒋介石的假牙,看来人已经离开了。

孙铭九摸了摸床边的杯子,里面还留有余温。桌上还放着一条武装带,很明显,蒋介石刚才从床上起身匆忙离开,连武装带都没来得及系上。趁着卫兵在外面抵挡时逃跑的蒋介石,肯定跑不远。

这时候,西安总部的指挥所打来了电话,孙铭九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急忙跑过去接听。

拿起电话,他立刻听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交谈的声音。他赶紧向张学良汇报情况,张学良问蒋介石在哪里,孙铭九只能如实说还没找到,但被窝还热着,应该没走远。

张学良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直接对孙铭九说,要是天亮之前还找不到人,就提着脑袋来见他。眼下东北军和蒋介石已经闹到剑拔弩张的地步,要是让对方跑了,谈判就没啥谈头了,后果可就严重了。

孙铭九明白这件事很重要,急忙出门去找蒋介石。这时,一名士兵跑来告诉他,在后山墙下发现了一只皮鞋,墙头上还有翻越的痕迹。

孙铭九赶紧让士兵去搜查,只留下一小部分人留在华清池打扫战场以防万一,其他人全部上山搜索。

出发前,他警告所有的手下,如果天亮前找不到蒋介石,不仅他自己的脑袋保不住,大家也都活不了,就算是蒋介石藏到地底下去,也要把他挖出来。

快天亮的时候,孙铭九他们在一个半山腰的阴坡上,看见一个士兵躺在草丛里。他们赶紧过去,把那名士兵抓住,问起了蒋介石的下落。

这位战士名叫蒋孝镇,是蒋介石的远房侄子,对他非常忠诚。正是他背着蒋介石翻过围墙逃走,一路奔跑到山上,最终来到这里时已经筋疲力尽了。

有人在搜寻蒋孝镇时大声叫嚷发现了蒋介石。只见一个瘦高的身影缓缓从石头间走出。原来,蒋介石藏在一个石洞里。听到有人喊出蒋孝镇的名字,他知道再也躲不下去了,便主动现身。

孙铭九见情况不妙,赶紧上前,提议带蒋介石去见张学良和杨虎城,但蒋介石却装出一副伤员的样子,说自己腰伤严重,连一步也走不动。

孙铭九告诉蒋下山有车,至于下山的路,他可以背着蒋走,蒋没办法推脱,只能跟着下山。

后来,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写道,孙铭九见到他时就跪下了磕头。但孙铭九听到这种说法后,大声喊冤,说自己是个热血爱国的年轻人,绝对不会给蒋介石下跪。

不管孙铭九和蒋介石当时是怎么交流的,孙铭九终于把蒋介石活着带回了,没有辜负张学良的期望。

西安事变之后成了卖国贼

蒋介石被捕的消息让国内外都感到震惊,南京政府马上调集中央军向陕西推进,意图迫使东北军和陕西地方部队释放他。双方剑拔弩张,局势异常紧张。

在关键时刻,是共产党挺身而出,平息了紧张局势。当时,张学良和杨虎城对下一步不知所措,便向陕北的红军求援。为了避免内部冲突,影响抗日大局,共产党决定放下过去的恩怨,促使双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为了这个目的,周恩来亲自去了西安,说服了东北军和陕军,让他们同意释放蒋介石,并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从而推动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红军、东北军和陕军达成了一致,决定齐心协力,共同行动。他们联合成立了“西北军事委员会”,一起对抗日本侵略者,不让国民党内部反对派有机可乘。

孙铭九因为成功捉住蒋介石,得到了张学良的快速提拔,担任了东北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并且兼任了新成立的抗日先锋总队总队长。

没想到的是,东北军、陕军和红军原本的良好合作,却被以孙铭九为首的东北军年轻将领们破坏了。

西安事变平息后,张学良因为信任蒋介石,加上与宋美龄、宋子文等人关系不错,认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于是亲自护送蒋介石前往南京。而周恩来已经预感到会有危险,特意赶往机场想阻止张学良,但还是晚了一步。

果然不出周恩来所料,张学良到南京后就被扣押了。1937年1月4日,他在南京法庭上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从此进入了被蒋介石软禁的漫长岁月。

南京不仅扣押了张学良,还要求东北军和陕军撤离西安,调往其他地方。接到消息后,留守西安的东北军也陷入了混乱。

在西安留守的东北军老将如王以哲、何柱国等人,主张和平解决事件,他们要求南京方面首先明确张学良未来的职务和身份,然后再讨论他是否可以去外地任职的问题。

孙铭九等东北军的年轻将领坚决表示,只要蒋介石不放张学良,他们就准备和南京决一死战。他们对东北军高级将领主张和平解决的立场感到非常不满。

双方意见不合,矛盾越来越多。结果在1937年2月2日凌晨,孙铭九等人刺杀了王以哲等东北军的重要将领,整个西安城顿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和陕军都不想再惹麻烦了。孙铭九等人的激进举动没得到大家的支持,反而让人心慌乱。当时还在西安的杨虎城为了稳住人心,下令捉拿孙铭九等人。可西北军的局面已经乱成一团,想恢复原样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这时,孙铭九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十分后悔,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向红军求救。见到周恩来后,他一下子跪了下去,向周恩来认罪。

周恩来扶起了他,温和地说:“别这样了,知错能改就是好的。”

我们可以告诉他,营救张学良的办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东北军内部要团结一致,而共产党也会一直支持东北军的正当行动。

为了保护孙铭九不被东北军的老首脑报复,周恩来让当时在东北军的中共代表刘鼎,秘密护送孙铭九等人前往陕北的红军驻地,让他暂时躲避危险,确保了他的安全。

孙铭九在陕北藏了两个多月,之后被人悄悄送到了北平。随后,他又去了天津,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经过这一系列的挫折,孙铭九的心情变得非常低落,只想暂时躲起来,避开蒋介石可能的报复。

后来,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逐渐建立起来,共产党也号召全国人民一起抗日。可是在全国人民纷纷投身抗日的热潮中,孙铭九不仅没有加入抗日队伍,反而做出了令人唾弃的汉奸行为,这让很多人都感到非常惊讶。

孙铭九来自东北,对占领家乡的日寇充满仇恨,原本是个坚决的抗日人士。后来从西安跑到天津,再搬到上海居住,因为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变得非常艰难,几乎一贫如洗。

这时候,他心里又开始琢磨着干一番大事业了。他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认识一些日本军界的人。汪精卫当时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成立了汪伪政府,还宣扬什么“曲线救国”的说法。

孙铭九在日方的帮助下,被汪精卫的曲线救国理论迷惑,在1943年担任了伪政府的军事顾问。

孙铭九重新出山后,希望能够亲自带兵。他曾到开封组建抚安办事处,试图招募一支自己的队伍。

当年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孙铭九,后来却成了汪伪政权的汉奸,甚至担任过伪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铭九向国民党政府投降,又被派往东北,和我军站在了对立面。但他在1947年又从东北逃到了香港,在大陆解放后,他又留在了上海。

解放后,他被聘为上海市政府的参事。

解放后,孙铭九在西安事变后的生活经历,也成为政治审查中的重要部分。

这些年来,他曾加入过汪伪政府做了汉奸,还在东北战场上与我们军队对立,当时有人提议要对他进行处罚。

经过查证,孙铭九虽然在汪伪政府中担任过高层职位,但他并没有参与过对抗日军民的屠杀,也没有沾染过血债。

关于他在东北战场上的经历,孙铭九曾说,抗战结束后,他前往东北找到了中共的组织,随后被李兆麟将军派遣到国民党地方部队内部工作。之后,他又被派去与东北军的老将们接触。到了1947年,他通过天津前往香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工作。

据东北解放军的记录,孙铭曾加入过由伪满军改编而来的国民党先遣大队,在东北战场上被李兆麟的部队俘虏。

有回忆称,孙铭九在东北时负责建立特务组织,炸毁中共的军火库,还参与策划刺杀中共领导人的行动,不过这些说法目前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持。

不管孙铭九在东北收到了什么指示,他在那里的战斗中没有什么显著表现,对我们党和军队没有造成实际的损害。

新中国政府经过仔细审查,最后还是决定恢复他的自由。上海市政府还请他担任参事。

孙铭九从此在上海安家,过着平静稳定的日子。他还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第五届和第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孙铭九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多家报纸上,写了很多回忆文章,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西安事变”中捉拿蒋介石的过程。

西安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西安事变》,按照他的说法,这部电影还原了历史进程,让他“捉蒋第一人”的形象广为人知。

后来,关于孙铭九在“临潼捉蒋”中的具体作用,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真正抓到蒋介石的是卫队一营,而孙铭九只是作为卫队二营的营长参与了这次行动。

与会的许多人都认为,最先攻打华清池的是“西北剿匪总部”卫队一营的加强连。据称,时任卫队一营营长的王玉瓒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

关于到底是谁亲手抓住蒋介石,众说纷纭,而对这段历史,西安事变的亲历者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却有自己的看法。

在西安事变那一年,杨拯民才15岁,经常跟着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城里进进出出,亲眼看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有人问起到底是谁在骊山亲手抓住蒋介石时,他非常肯定地说,当年抓住蒋介石是立了大功的,张学良当时立刻拿出很多银钱奖励给孙铭九。

如果抓蒋的人不是孙铭九,那张学良为什么只赏给他而不赏给别人?当时说自己抓了蒋介石的人,为什么当时不站出来领赏呢?

这是杨拯民个人的看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孙铭九在捉拿蒋介石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从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和孙铭九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张学良一直怀念着当年那个一直忠心跟随他的年轻军官。

1990年,有人问过张学良,如果回到大陆,他想见什么人,张学良第一个提到的也是孙铭九。

1991年8月,沉默了多年的张学良在台北的一家饭店里接受了日本NHK电视台导演长井晓的专访,首次向外界讲述了那段历史往事。

不久之后,长井晓来到了上海。他特意找到了孙铭九,播放了一段采访张学良将军的录像。录像中,张学良将军一直念叨着孙铭九的名字。孙铭九看着屏幕上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2000年4月8日的凌晨,92岁的孙铭九在上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由于病情无法治愈。直到去世,他也没有能再见到张学良。

关于孙铭九,人们看法不一,但真相依然模糊,如同迷雾中的谜题。

孙铭九心里对自己的过去是怎样的评价,就不得而知了。

他去世后,决定一切从简,不搞大张旗鼓的葬礼,也不希望人们过度哀悼。他选择将自己的遗体捐给医学研究。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铭九用他所谓的“大义”表达了想要清白、平静地离开的愿望,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纷争。

关于张学良是否知道孙铭九的去世,现在已无法考证。因为孙铭九在2000年4月去世,而张学良则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半后,也就是2001年的10月离开了人世。

但是孙铭九去世的时候,张学良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对于这个最想见的昔日部下,张家人是否要告诉他这个消息,也有各自的考虑。

假如张学良知道这件事,肯定非常难过。孙铭九是他在东北军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刻,而孙铭九的去世,也预示着张学良生命中另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如今他已年老,生命还能持续多久呢?

要是不清楚的话,这可能是因为张家人考虑到张学良的身体状况,不想让他受到刺激,毕竟老人身体比较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