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avi让TES金主爸爸当场崩溃,扭头就问助理:这打野能退货吗?
老朋友都知道,魔幻现实主义的尽头,是韩国电竞。
而韩国电竞的尽头,是那个男人,李相赫。
最近一张“Faker犯困图”在网上疯传,成了LPL观众绕不过去的一根刺。
画面里,T1和TES的生死局打得“热火朝天”,而Faker,这位被誉为LOL上帝的男人,在比赛间隙,对着镜头,结结实实地打了个哈欠。
这一幕,杀伤力极大,侮辱性也极强。
要知道,以前大伙儿调侃Faker,都是说他“闭眼请神”,意思是对手太强,逼得他必须进入百分百专注的飞升状态。
但现在呢?
打LPL的四强希望,人家根本用不着请神,甚至被对面各种下饭操作给整困了。
这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碾压了,这是物种层面的降维打击。
就像你吭哧吭哧写了三个月的代码,搞出来一个自以为牛逼的APP,拿去给投资人看。
结果投资人点开你的APP,划了两下,然后开始打哈欠,顺便打开了贪吃蛇。
你的心情,就是此刻所有LPL粉丝的心情。破防,但又无可奈何。
一、赞助商的灵魂拷问:我们的人,中途能换么?
比Faker打哈欠更魔幻的,是TES赞助商CEO在现场的反应。
根据解说Mact的爆料,这位真金白银砸钱的金主爸爸,在现场目睹了TES被T1花式“抽陀螺”的全过程。
看到一半,这位CEO的CPU估计是烧了,他扭头问身边的助理,问出了三个直击灵魂深处的问题:
1. 我们现在能中途换人吗?
2. 为什么我们跟对面实力差距这么大?
3. LCK那个叫“运营”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学了十几年都学不会?
这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诛心。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第一个问题,充满了外行领导对内行工作的朴素愤怒,像极了甲方爸爸问你“Logo能不能再大点”时的那种天真。
但你仔细品品,这天真背后,是对产品(战队)表现的极度不满。
我投了几千万,你就给我看这个?
我花钱买的是法拉利,你现在开出了老头乐的速度,我问问能不能换个司机,过分吗?
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则直接捅破了LPL这些年来自我麻痹的窗户纸。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为什么学不会运营?
讲白了,不就是那点事儿么。
这些年,我们总喜欢把失败归结于“状态不好”、“BP脑瘫”、“选手犯病”。
但TES赞助商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这不是偶然的失误,这是系统性的崩坏。
LPL队伍,尤其像TES这种,更像一个由明星主厨组成的草台班子。
每个人单拎出来,都是米其林级别的刀工、火候。
369的对线,JKL的压制力,单看切片,那都是顶流。
但一到做“满汉全席”(打BO5),就出问题了。
有人负责切菜,有人负责颠勺,但没人负责统筹上菜顺序、没人负责后厨卫生、没人负责前厅服务。
于是你看到Kanavi,一个顶级食材处理大师,在小龙这个“灶台”前,硬是逛街20秒,不知道自己下一道菜该做什么。
琪亚娜K完人头就暴毙,像极了一个拿到绩效奖金就立马辞职的员工,突出一个随心所欲。
这就是缺乏“运营”的具象化表现。
运营不是什么玄学,它就是一套标准化的工业流程(SOP)。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谁来做,B计划是什么,最差情况怎么处理。
它反人性,因为它要求选手抑制住个人秀的冲动;它又极其科学,因为它保证了团队产出的下限。
T1,就是把这套工业流程刻进DNA的队伍。
他们就像一个精密的德国工厂,每个零件都有它的功用,每个步骤都严丝合缝。
Faker就是那个总工程师,他打哈欠不是因为傲慢,而是因为生产线运行得过于流畅,他甚至不需要亲自下场拧螺丝。
而LPL,还在手工作坊的阶段。
还在迷信天才,迷信灵光一闪,迷信大力出奇迹。
赞助商的愤怒,本质上是资本对这种低效、混乱、不可控的生产模式的彻底失望。
他想知道,我的钱,到底烧在了哪里?
二、Faker正在把T1变成一家“电竞黄埔军校”
这场比赛,还催生了一个更骚的商业模式猜想。
原新闻里那个虚构的“多兰”故事,其实是个绝妙的隐喻。
一个五年没赢过LPL BO5的上单,被认为是队伍短板,结果一加入T1,跟着Faker,不仅破了心魔,一年赢LPL五个BO5,还打进了世界赛决赛。
而离开T1的天才宙斯,反而止步八强。
这说明什么?
说明Faker和他的T1,正在完成一个恐怖的商业闭环。
他们不再仅仅是一个战队,他们正在成为一个“平台”,一个“赋能机构”,一个电竞圈的“长江商学院”。
Faker,就是那个金字招牌的院长。
这个逻辑骚就骚在,它把选手的价值判断标准,从“你有多强”,变成了“你是否被Faker认证过”。
(插一句,这已经不是电竞了,这是玄学,是成功学镀金)。
未来LCK哪个上单觉得自己职业生涯差点意思?
哪个选手觉得自己明明有实力但就是拿不到荣誉?
没关系,花钱加盟T1,跟Faker做一年队友。
这不叫转会,这叫“履历镀金”。
打个比方,你是一个普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但顶级投行看都不看你简历。
怎么办?
你去哈佛读个MBA。
不管你学到了什么,那张毕业证,就是你进入顶级圈子的门票。
T1的选手席位,就是这张“哈佛毕业证”。
多兰的“逆天改命”,就是最好的招生广告。
只要Faker还在,T1就能源源不断地吸引那些有梦想(或者说有钱)的选手,把他们加工成“冠军拼图”,然后高价卖出,或者让他们带着“T1认证”的光环荣归故里。
这真的很重要。
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它意味着T1的商业模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比赛-奖金-赞助”,进入了“品牌授权-IP赋能”的更高维度。
他们出售的不再是选手的即战力,而是“冠军的可能性”。
三、LPL的银河战舰,能撞得过别人的航空母舰吗?
每年世界赛输了,LPL观众都会陷入一种循环:痛骂、反思、然后畅想明年。
最典型的畅想就是:组建银河战舰!把所有最强的选手买来,堆在一起,不就能赢了吗?
但TES赞助商的那个问题,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你把五个最强的厨子关在一个厨房里,结果可能不是满汉全席,而是一场灾难。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想当老大。
LPL的问题,从来不是缺明星选手。
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只有“明星”,没有“体系”。
我们只有“团战”,没有“运营”。
我们只有“激情”,没有“纪律”。
我们就像一群最勇猛的骠骑兵,个个都能以一当十。
但对面T1开来的是一整个航母战斗群,有侦察机(视野),有护卫舰(运营),有舰载机(团战),核心是Faker这个不沉的舰体。
你怎么用骑兵去冲撞航母?
所以,别再幻想什么银河战舰了。那玩意儿听起来唬人,但本质还是手工作坊的思维。
LPL真正需要的,是一场从管理层到赛训组再到选手的思想钢印。
是把所谓的“运营”和“纪律”,从PPT上的名词,变成每天训练的肌肉记忆。
否则,明年、后年,我们看到的剧本可能还是一样。
我们依然会为主播的激情解说而热血沸腾,为某个选手的神级操作而疯狂刷屏,然后,在某个关键的BO5里,被对面一套冰冷的、毫无感情的工业化流程带走。
最后,Faker又打了个哈欠,对着镜头说,今天状态不好,队友带我赢的。
而我们,连破防都显得那么的无力和多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