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前三的抑郁症主任医生-精神科王超:抑郁症是大脑病变还是心理问题?
在公众讨论中,关于抑郁症的本质常常出现两极分化的观点:一方认为抑郁症是纯粹的大脑化学物质失衡,另一方则坚持这仅仅是心理或情绪问题。其实这种“非此即彼”的划分,本身就是对抑郁症的误解。
这两种想法都忽略了一个关键:抑郁症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大脑变化和心理状态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就像一棵生病的树,叶子发黄(情绪低落)可能是根系受损(大脑生理变化),也可能是长期缺水缺光(心理压力、环境刺激),更可能是两者共同导致的。
1. 大脑生理变化
抑郁症有明确的生理基础。脑科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减少或传递受阻,会导致情绪低落、丧失兴趣。患者前额叶皮质活跃度下降,导致行动力迟缓;海马体因皮质醇升高受损,导致记忆力下降;杏仁核过度活跃,导致对负面情绪敏感。这些均为大脑长期压力下的“适应性改变”,可通过科学干预恢复。
2. 心理因素影响
抑郁症的“心理问题”并非“想不开”,而是长期情绪负荷压垮了心理防线。一方面,突发应激事件若未及时疏导,会引发负面情绪堆积,进而损伤大脑;另一方面,“灾难化思维”“自我否定”等认知偏差会持续向大脑传递负面信号,最终导致神经递质失衡、抑郁情绪产生。
3. 大脑与心理双向作用
大脑变化与心理状态相互影响,形成“心理痛苦导致大脑更脆弱,结果更难摆脱痛苦”的恶性循环。因此,抑郁症的治疗需多管齐下,如用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用认知行为疗法调整思维、靠情感支持减少心理压力,以打破负面循环。
将抑郁症简单归因为“大脑病变”或“心理软弱”都是不准确的。这种简化会增加患者的羞耻感,阻碍他们寻求帮助。要认识到抑郁症既是生物学上的变化,也是心理上的挣扎,有助于我们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患者。正确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帮助大多数人显著改善症状,重获生活的乐趣。
#兰州精神科主任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