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明显,中国空军加油机短缺问题


现代战争打的真是导弹吗?别傻了,一枚导弹飞出去几百上千公里,可要是飞机自己都飞不到发射阵位,那导弹再多,不也就是一堆摆在仓库里的铁疙瘩?

这话听着糙,但理不糙。大国空军的命门,从来都不是挂在翅膀下面的家伙事儿,而是那个能让飞机不知疲倦地飞下去的空中“奶妈”——加油机。

最近军事圈里那叫一个热闹,大家都在传,说我们自己的“鲲鹏奶妈”运油-20明明都已经亮过相了,怎么还回头去买俄罗斯的“老古董”伊尔-78?很多人想不通,觉得这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出了问题,或者是产能跟不上了?

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咱们空军的训练强度,这几年是肉眼可见地往上蹿。以前飞个远海,那都得是精打细算,副油箱挂满,恨不得把每一滴油都榨出最后一公里航程。现在呢?绕岛巡航、远洋训练都快成家常便饭了。

飞行员圈里有个说法,现在写战斗总结,要是没提一句空中加油,你都不好意思交上去。这话有点玩笑成分,但也说明了问题。需求,实在是太大了!

就拿我们的主力战机歼-16来说,一次远程奔袭任务,“喝”掉6吨油那是基本操作。一个飞行大队8架飞机出动,后面就得有两架运油-20寸步不离地跟着。这要是再碰上歼-20这种金贵的主儿,搞个隐身编队突防,那阵仗就更大了。预警机得提前清场,电子战飞机得全程伴随,几架宝贝疙瘩在天上排着队等着“喝奶”,油管子一伸就是小半个钟头,那片空域堵得跟北京早高峰的东三环似的。

机群一出去,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鹰隼,可我们身后的“奶妈”队伍,实在是有点跟不上趟。

说起我们自己的加油机,那真是一部辛酸史。最早的时候,是八十年代末,我们把轰-6轰炸机硬是改成了加油机,也就是轰-6U。那会儿的飞行员,真就是拿命在天上换经验。

轰-6U本身是个轰炸机平台,飞得慢悠悠,像个空中老大爷。可要给它加油的歼-8D,是个高速截击机,快得像个愣头青。让这俩哥们在万米高空并排飞,速度还得对上,那感觉,就像让一辆重型卡车和一辆摩托车玩贴身漂移,飞行员打个喷嚏都可能撞一块儿去。

最悬的一次,一架歼-8D在对接的时候,受油管当场就被别断了。飞行员也是真牛,靠着一个发动机,硬是把飞机给“飘”回了机场。事后,地勤在跑道上捡那些断掉的管子碎片,据说捡了满满一口袋。

就是靠着这种硬啃,我们才有了自己的空中加油能力。但轰-6U的底子毕竟太老了,肚子也小,满打满算也就给两架重型战斗机喂饱,还得是分两次。这对于今天动不动就搞大机群远航的空军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后来,我们又从乌克兰淘了三架二手的伊尔-78,那几架飞机到手的时候,机龄加起来都快七十岁了,机身上的补丁多得跟丐帮长老的衣服似的。机务为了伺候这几位“老佛爷”,飞一次就得搭进去几百个工时。

正因为老的不好用,大家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新的“鲲鹏奶妈”——运油-20身上。2022年珠海航展,运油-20低空通场,那场面,别提多提气了。

可激动归激动,现实却很骨感。运油-20的生产,面临着一个甜蜜的烦恼:产能。它的生产方西飞,手里的活儿实在是太多了。那条先进的脉动生产线,既要生产基础版的运-20运输机,又要改装成预警机,还要改成电子战飞机。这几个可都是国家的重点型号,哪个都耽误不起。

这就好比一个妈要喂好几个孩子,奶水就那么多,只能排着队来。加油机作为改型,只能在生产计划里“插队”,一年能下来十几架,那都算是烧高香了。按这个速度,想凑齐上百架的规模,恐怕得等到猴年马月。

有专家分析过,这不光是生产线忙的问题。一架现代化的大飞机,背后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比如说,更先进的涡扇-20发动机,它的产量是不是跟得上?那些用于机身关键部位的特种钛合金材料,产能是不是足够?这些都不是拍脑袋就能解决的,需要时间去一点点爬坡。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客户156”订购20架俄罗斯伊尔-78MK-90A的消息就传出来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骂娘:我们自己的运油-20这么好,干嘛还花二十多亿美元去买人家的“苏联老脸”?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来算笔账。这次传闻要买的伊尔-78MK-90A,换装了新的PS-90A发动机,比我们之前用的老伊尔-78上的发动机,推力大了,油耗却低了。更关键的是,它能同时挂三套加油吊舱,机翼两侧各一个,机腹下一个,可以同时给三架飞机加油。而我们目前的运油-20,因为要避开尾部的货舱门,暂时只能在两个机翼下挂吊舱,效率上就慢了半拍。

这就像去快餐店点餐,一个窗口点餐,和三个窗口同时点餐,哪个快?战时,这抢出来的几分钟,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再说一个更深层次的短板,一个很多人都忽视了的技术鸿沟。我们现在所有的加油机,不管是轰-6U,还是运油-20,用的都是“软管”加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去喝奶茶,对接精度要求高,而且加油速度慢。

而美军,早就普及了“硬管”加油。那玩意儿就像一个可伸缩的机械臂,直接怼到受油飞机的接口上,跟消防水龙头往水箱里灌水似的,速度是软管的好几倍。特别是给轰炸机、预警机这种大型飞机加油,硬管是绝对的主力。

我们目前就缺这个技术。这意味着,我们的轰-6N、运-20这些大家伙,没法在天上快速“回血”,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战略威慑和投送能力。

回过头来看美国空军,人家手里有多少加油机?超过500架!其中绝大部分都具备硬管加油能力。我们呢?满打满算不到50架,还全都是“软管”。这个数量级的差距,才是最让人头皮发麻的。

所以,现在你再看那笔20架伊尔-78的订单,是不是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根本不是打脸,这是在“续命”!是在用金钱,为我们自己的技术成熟和产能爬坡,争取宝贵的时间。

这20架飞机真要来了,好处是立竿见影的。首先,飞行员们有充足的“奶”吃了,训练强度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各种复杂的战术配合也能放开手脚去练。其次,国产的生产线压力瞬间就小了,可以更从容地去攻克技术难关,比如把硬管加油技术给搞出来。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以空间换时间”的大智慧。先用“应急快餐”把肚子垫上,让部队先吃饱,有力气干活。等我们自己家厨房里的“满汉全席”——也就是技术更完善、数量更庞大的国产加油机群准备好了,这些“快餐”也就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

装备终究是为人服务的,让飞行员先熟练掌握各种战术,比干等着新飞机下线要重要得多。等我们的飞行员个个都是空中加油高手了,新飞机一来,人换机不换战术,战斗力直接就能拉满。

毕竟,翅膀硬了,才能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