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拍警钟!近10亿打7折无人要,资产定价逻辑生变?


最近市场上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但好像没啥水花。

说的是东北两家地方银行,吉林银行和哈尔滨银行,加起来快10个亿的股权,被人挂到法拍网上卖。这种一般都是因为原股东欠了钱,债主拿了股权抵债,现在想赶紧变现。为了快点出手,起拍价直接打了七折。

结果呢?连个问价的都没有,直接流拍了。

很多人看到这新闻,第一反应可能是“哦,银行股又不香了”,或者“东北的经济是不是又不行了”。这些都对,但都有点像隔着毛玻璃看东西,影影绰绰,不真切。

这事儿在我看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资产打折卖不掉”的故事。它更像一个路标,清清楚楚地指向了我们这个时代,资产定价的三个、也是最残酷的底层逻辑。我们平时聊估值,聊市盈率,聊市净率,都只是在第一层。而这件事,把水面下的三层都给炸出来了。

我写完这段概述,自己捋了捋,这事儿其实跟我们普通人去二手房市场淘笋盘,逻辑是通的。

比如你看到一套房子,市场价500万,现在房东急用钱,350万就卖,七折。你心动不心动?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捡到宝了。但一个老中介会马上问你几个问题:这房子是不是凶宅?有没有天价物业费?学区是不是马上要划走了?房东在外面欠了多少债,会不会签完合同房子又被别人查封了?

你看,折扣摆在明面上,但风险藏在暗地里。当你无法把所有潜在的“坑”都摸清楚的时候,那个“折扣”就不是便宜,而是风险的标价。

这次流拍的银行股权,就是这么个“房子”。它身上贴着三张普通人看不见、但专业买家一看就懂的风险价签。

第一张价签,叫“流动性折价”。

啥叫流动性?说白了就是“想卖的时候能不能立刻卖掉,并且是以一个公允价格卖掉”。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就好。你今天不想持有了,在交易时间点一下鼠标,几秒钟就成交了。

但这种未上市的地方银行股权,流动性就是个灾难。你今天买了,明天想卖给谁?没有公开的交易市场,你得自己一个一个去找下家。人家愿不愿意买,出什么价,全靠你们俩私下聊。这个过程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最后成交价可能比你心理价位低很多。

所以,一个资产,哪怕它“内在价值”再高,只要它流动性差,它的市场价格就必须打一个巨大的折扣。这个折扣,就是你为了“未来可能卖不掉”这个风险,提前支付的成本。

这次打七折,为什么没人要?因为在买家看来,为了这点流动性风险,三成的折扣根本不够。他们心里有杆秤:我花几个亿买了你这堆股权,跟把钱投进一个水泥块里有什么区别?万一三五年后我想用钱,这水泥块我砸得开吗?砸开了还值几个钱?算不清这笔账,干脆就不碰。

第二张价签,更要命,叫“信息不对称成本”。

还是拿二手房举例。房子的墙里有没有漏水,承重墙有没有裂缝,你作为买家,隔着墙皮和装修,根本看不出来。卖家和中介知道,但他们可能不会告诉你。你和卖家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M沟。

买银行股权,这个鸿沟就更大了。

一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到底怎么样?有多少贷款是已经逾期、但靠着各种财技没划到“不良”里的?有多少贷款是贷给了地方上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户”?这些,是写在公开财报里的每股净资产(比如哈尔滨银行每股净资产4.67元,吉林银行4.16元)能告诉你的吗?

根本不能。财报上的净资产,那是一个会计数字。而市场用脚投票给出的价格,才是真金白银对它真实价值的判断。这次拍卖,哈尔滨银行起拍单价1.78元,吉林银行2.83元,都远低于它们的每股净资产。这叫什么?这叫市场在公开“翻译”财报。

市场的翻译是:“朋友,你账上写的那些‘资产’,我不全信。我觉得里面有水分,有坏账,有未来会爆的雷。所以我只能按这个价给你出。这个差价,就是我为‘我不知道你家底到底有多烂’这个风险,付的保险费。”

当这个保险费高到一定程度,甚至高到买家觉得“你这房子可能就是个危房”时,他就连看都懒得看了。这跟我们买东西一个道理,一件商品,如果关于它的负面信息太多,真实情况又扑朔迷离,大多数人的选择不是去辨别真伪,而是直接不买。规避不确定性,是人的本能。

第三张价签,最宏大,也最无奈,叫“区域经济的未来折价”。

任何一个企业的价值,最终都取决于它未来的现金流。而一个地方性银行的未来,几乎和它所在区域的经济是完全绑定的。本地经济好,企业有活力,居民收入高,银行的存款、贷款业务才能增长,坏账率也低。反之,就是泥沙俱下。

我们不是要给哪个地方贴标签,但一个客观事实是,近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分化在加剧。资金、人才、产业,都在持续不断地从一些传统区域,流向几个核心的都市圈和经济增长极。这是一个巨大的“虹吸效应”。

身处被虹吸区域的地方银行,就像是在一条水位不断下降的河里航行的船。它自身的经营再努力,可能也抵挡不住河道干涸的大趋势。

买一家这样银行的股权,本质上,你是在赌这个区域的经济未来会逆转。这是一个极其宏大的赌局,赌注是你几个亿的真金白银。你觉得,那些手握重金的机构买家,是更愿意去一个水位不断上涨的河道里捕鱼,还是愿意来这里,赌这条河明天会下暴雨?

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即便打七折,买家一看这股权的“籍贯”,心里可能又默默地再打了个折。这个折扣,是对区域未来预期的投票。当所有折扣叠加在一起,所谓的“笋盘”也就变成了“烫手山芋”。

所以你看,这次流拍事件,根本不是什么“银行股没人要”的简单结论。它是一个绝佳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在投资的世界里,价格只是冰山一角。

水面之下,是流动性的冰层、信息不对称的暗礁,和宏观经济的洋流。任何一笔投资,都必须把这三笔“看不见的账”算清楚。算不清,宁可不做。

这些年,我自己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面对任何看起来“很便宜”的机会,都会下意识地问自己:这个便宜的背后,我需要付出什么样的隐性成本?是我未来卖不掉的成本?还是我信息不足可能被坑的成本?又或者,是押注一个我不熟悉的宏观趋势的成本?

想清楚这些,很多所谓的“机会”,你就会发现,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我们普通人当成它的目标客户。

算咯,看不懂的便宜,咱不占。这不是清高,纯粹是风险承受能力低,脑子也笨,算不过来里面的九曲十八弯。不如老老实实,赚点看得懂、睡得着的钱。共勉共戒吧。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