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昔日巨头,市值缩水九成,时代已换玩法
说起华谊兄弟,很多人的记忆可能还停留在那个中国电影的黄金年代。
那时候,只要一部电影的开头出现华谊兄弟的标志,就好像给电影质量盖了个章,大家会觉得这张电影票买得踏实。
从冯小刚的贺岁喜剧到《集结号》这样的战争大片,华谊几乎就是高品质商业电影的代名词,风光无限。
可是,时过境迁,现在再提到华谊兄弟,人们的反应就复杂多了,更多的是疑惑和惋惜。
大家心里都在犯嘀咕,这个曾经的“中国影视第一股”,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手里明明握着一手好牌,怎么就打得越来越差,再也拍不出让观众心甘情愿走进电影院的作品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华谊兄弟的根上说起。
它的两位创始人,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俩,并不是科班出身的电影人。
他们最早是做广告和企业形象策划的,说白了,就是帮企业包装、挣品牌服务的钱。
这种背景决定了他们看待电影的视角,首先是把它当成一门生意,一个投资项目,而不是一个艺术作品。
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度,远远超过了对一个好故事的感知力。
比如1998年,他们投资冯小刚的电影《没完没了》,关键原因并不是觉得剧本有多么惊艳,而是敏锐地判断出冯小刚这个名字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票房收入。
这种“商人基因”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华谊的血液里。
在那个年代,当像光线传媒这样的对手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套工业化的制片流程,系统性地培养导演和团队时,华谊还在沿用一种很原始的“承包制”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谁能拉来项目,谁就带头组个摊子负责到底。
这种做法在公司起步阶段确实很灵活,跑得快,但缺乏一个稳固的核心体系,就像一支没有后勤补给的游击队,打几场胜仗可以,但要打持久战,后劲不足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
再来看人的问题,这也是华谊后来发展受限的一个关键。
2005年,被圈内称为“第一经纪人”的王京花,带着手底下包括陈道明、刘嘉玲、胡军在内的一大批明星集体出走,这件事在当时的娱乐圈引起了轩然大波。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严重的人才流失,但往深层里挖,这其实是华谊对待艺人模式的必然结果。
在华谊的经营理念里,艺人更像是一个个可以量化的“流量资产”,签下你,就是买断了你的商业价值,公司负责给你安排戏拍、接广告,你负责为公司赚钱。
至于艺人自己想拍什么样的作品,有什么样的艺术追求,这些往往不是公司最先考虑的。
后来,即便是张艺谋、周迅这样的大牌跟华誼合作,更多也是基于名气上的强强联合,一种商业上的互相成就,很少有人会真的把公司当成可以托付艺术理想的家。
然而,时代变化得太快了。
如今的明星生态完全不同,有影响力的艺人纷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自己当老板,可以直接通过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与粉丝互动,自己接综艺、搞直播带货,赚钱的渠道五花八门,早就不需要完全依附于某一家经纪公司了。
华谊那种大包大揽、把艺人当成赚钱工具的陈旧模式,在今天这个强调个人品牌和自主性的时代,显然已经行不通了。
如果说公司基因和人才模式是内因,那么接下来华谊在战略上犯的几个大错误,就是把它推向深渊的直接外力。
这些决策失误,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板傻,而是他们总想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去应对一个已经完全变了样的市场。
第一个大跟头,是2013年围绕电影《西游·降魔篇》的票房分成纠纷。
这部由周星驰执导的电影最终取得了超过12亿的惊人票房,但华谊却坚持只按照最初签订的保底发行协议支付分账,拒绝了星爷方面提出的票房超预期后应该有额外分成的要求。
从法律合同上看,华谊或许没做错,但从商业信誉和人情世故上讲,他们输得一败涂地。
在那个还很看重圈子人脉和“江湖道义”的环境里,华谊这种“一切按合同办事、分毫不让”的精明,让它失掉了人心和行业口碑。
紧接着,第二个更致命的战略失误出现了。
2014年起,华谊高调宣布要向“实景娱乐”转型,计划在全国各地建设多个“电影小镇”,试图把电影IP转化为文旅资产。
这个构想听起来很美好,把虚拟的电影世界搬到现实中,让游客沉浸式体验。
但实际上,很多业内人士都看得明白,这背后有更深的算盘:借着文化产业的政策东风,以较低的价格拿到大片土地,其核心目的更偏向于房地产开发。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17年国家出台政策,严格限制和整顿以文旅为名、行地产之实的各类项目。
这一下,华谊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大量资金被套牢在那些前期投入巨大、后期运营困难的电影小镇项目上,成了压在财务报表上的沉重负担,也拖慢了它在主营业务上的发展脚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如果说前两个错误还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2018年由崔永元引爆的“阴阳合同”事件,则是一场来自外部的毁灭性打击。
范冰冰偷税漏税被处以巨额罚款,事件迅速发酵,引发了整个影视行业的税务大整顿。
这不仅仅是一个明星的个人问题,它标志着中国影视行业那个长期依赖“灰色收入”和不规范操作野蛮生长的时代,走到了尽头。
税务部门开始运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对行业进行严格监管。
过去那种靠关系、靠门路、靠各种“巧妙”财务安排来获取暴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而华谊作为深度捆绑明星资本的头部公司,在这场行业风暴中首当其冲,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元气大伤,很长时间都没能缓过劲来。
看看今天的娱乐市场,游戏规则已经完全变了。
一部电影能不能火,早就不再单单取决于导演名气大不大、主演是不是一线明星。
如今的爆款,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可能需要先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通过各种有趣的剪辑和挑战来预热话题;需要和腾讯、爱奇艺这样的网络平台深度合作,进行内容定制和联合推广;需要通过粉丝投票等方式让观众参与到选角和创作中来,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忠诚度;还需要围绕一个核心IP,进行电影、剧集、游戏、衍生品等全方位的联动开发。
这是一个讲究数据分析、用户互动和精细化运营的时代。
反观华谊,似乎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思维模式里,总想着复制过去的成功路径:找一个有名气的导演,签下几个当红的演员,然后就指望票房能自然大卖。
可是,观众的审美和消费习惯早已升级,大家见多识广,对这种缺乏创新的老套路,已经懒得再买账了。
所以我们看到,华谊兄弟的市值从巅峰时期的近900亿人民币,一路跌落到现在的不到80亿,缩水了九成以上。
而与此同时,A股市场上其他四十多家娱乐公司,它们中的很多后来者,更懂得如何在新规则下生存和发展,知道怎么跟平台打交道,怎么运营粉丝社群,怎么在合规的前提下把生意做好。
华谊的没落,归根结底不是被某一个竞争对手打败的,而是被整个时代的发展甩在了身后。
它就像一个在草莽时代凭着胆量和运气打下一片江山的江湖大佬,当整个江湖都开始讲究规范、讲究效率、讲究内容为王的时候,他却依然固守着过去那套旧的打法,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在新赛道上越跑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