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河口把游客请上台;“白天当群演,晚上看明星”点燃国庆夜空
2025年国庆连开五夜,槐林把人从看台请到台上;
“白天当群演、晚上看明星”不再是口号,在烟火与灯光里,参与感终于成了主角
表演者操着地道方言在人群中吆喝,摊位上纸杯沾了点爆米花糖,孩子伸手去接,老人笑着摆摆手
你能感觉到,人和戏是挨得很近的,近到观众的笑声能盖过舞台上的配乐
河口区把“看客”变“主角”,靠的不是一句宣传词,而是把舞台往前挪半步,把门票换成一次真实的参与
“白天当群演,晚上看明星”,这句在朋友圈刷屏的文案,其实是对参与权的直白回应
为什么是河口开始动这一步棋?
起因很现实,基层文化服务长久以来有“两头难”——供给漂亮但不贴边,需求热情却接不上
河口区抬出来的“文化社区合伙人”机制,说白了就是把政府、市场、社区凑到一张桌子上,把资源清单和居民清单对齐
到目前为止,全区建成了5个文化社区样板,上线50余项区级优质资源,培育超过200名社区“文化合伙人”,引进19家优质市场主体
把“文化大餐”做成了“点菜上桌”
落到国庆现场,更像一次大型综合练兵
三个“+”——“影视+文旅”“演艺+文旅”“科技+文旅”,把不同的舞台一次性拼起来
《烽火客栈》大型实景演出里,烟火在安全线外炸开,老墙影子被灯光拉长,演员从巷口一闪而出
观众跟着剧情在真街道里转场,脚下是有点松的青砖,风带着盐碱地的味道
更妙的是,你不只是看
走到一旁的拍摄点,工作人员递来一件马甲,孩子戴上草帽就成了茶馆里的小伙计
把人“请上台”的那一刻,游客的手机从拍别人变成拍自己,体验感的杠杆才真正撬动
有人演完一场回来,第一句问的是“我刚那条镜头能不能留个纪念”
这种朴素的留痕愿望,恰好说明文化的“到达”
夜幕一落,另一面城市被点亮
连续五晚的艺术狂欢,把“看得见”的热闹拉成了“待得住”的夜经济
第一晚红歌合唱,广场边拄拐的大爷跟着哼,第二晚综艺汇演,舞台下有人举着自制应援牌,第三晚“青春之声·和乐团专场”,年轻人蹲在台口拍指法,第四晚“潮音派对”,音浪把夜空揉成一块海绵,最后一晚,潘美辰、陈乐基轮番上台
居民“在家门口追星”的愿望被稳稳接住
摊主说那几天晚间关灯时间往后挪了半小时
这半小时,是文旅在小城的真实体感
河口街道的蔡阿姨最有发言权
她早饭后围着社区转了一圈,顺手在活动板前撕了张“讲座票”,下午看展,晚上在楼下看演出
“现在不出社区,就能看表演、逛展览、听讲座,内容实在,服务贴心”
她说完又补了一句
“讲座有投影,字大,看着不累”
这类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文化服务有没有温度
把河口放到更大的坐标里看,这波“文旅+”并不是孤例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全国举办超2.9万场文旅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
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3.15万亿元
这说明“看风景”正在向“享生活”迁移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的判断也很应景
“科技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让传统旅游资源焕新,同时创造全新的文化体验空间与消费场景”
横向看看,山西临汾把运动塞进乡村,用一场“村跑”让人慢下来
跑在东征村的土路上,海拔和坡度都是真切的,运动与乡村旅游就这么握了手
福建福州的“三条簪”点燃旅拍热
一支发簪带动街区消费抬头,文化元素和消费场景在镜头里合成一张海报
北京则把中国网球公开赛同城市快闪拼在一起
这些做法共同把“相加”推向“相融”
回到机制本身,河口的“文化社区合伙人”怎么跑?
政府做底盘,拿出资源清单和安全标准;
市场主体带执行力,负责策划、排期与运营;
社区合伙人把居民的“想看啥、啥时间方便、有没有老人小孩”这样的“小实情”同步回来
说白了是精确对表,然后把优质资源向社区延伸
这中间,培育本土人才是关键
当一个返乡的年轻人成了合伙人
他能把“抖音上好看”的桥段换成“楼下能做”的流程
社区活动室墙上那块活动公示牌
从月度表变成了周度表,节奏自然就快了
最新的动向也给出了答案
河口区明确将持续深化这套机制,聚焦精准对接需求、培育本土人才、完善运营体系,让“文化大餐”从节日走向常态
居委会门口的意见箱旁边
新增了一个二维码,扫描能填“我想看的演出”
这种小动作是系统升级的信号
只有把“下一次想看什么”问清楚,才能让“下下次还来”的理由更扎实
我们也该冷静问一句
热闹能不能变成长期“气质”?
答案取决于三点
第一,内容迭代要快
《烽火客栈》只是一个开始,后续题材能不能折射当地更多记忆点,决定回头客数量
第二,技术要为体验服务
AR、光影秀可以上,但别压住人的参与度,让“我能上台”继续成为最大看点
第三,商业与公益要平衡
夜间经济要活,但别把广场边唯一的座椅都卖成广告位
很多事,走到细处就有答案
把舞台往前挪半步,观众就会往前走一步;
给社区一个“开口说想法”的机会,运营就会少走弯路
今年假期
槐林公交末班车延时了30分钟
这是为人留的余量,也是为城市留的留白
当文化服务从“端给你”变成“一起做”,从“节日一阵风”变成“周周有安排”,城市的温度就会被记录在生活的缝隙里
最后还是想把话说透一点
从“看客”到“主角”,不是口号,是一条可被验证的路径
路径的每一段,都和具体的人、具体的时间表、具体的预算表绑在一起
只要“人”的参与感持续被尊重,“场”的供给就会越来越聪明,“城”的名片也会越来越鲜活
河口这次迈出去的步子不算大,但踩得稳
它让我们看见,文化的常态,不在顶天立地的大词里,就在楼下的一次入场与一次返场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