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而为?媒体爆猛料:解放军或被迫采购双座版枭龙,买或不买成难题?


最近军迷圈子可真够热闹的,跟过年似的。这全赖长春航展上,成飞展台C位停着的那架灰色“枭龙”双座版——JF-17B。你说这事儿怪不怪,这飞机可是咱们跟巴基斯坦合伙攒的局,专门挣外国人钱的“外贸特供”,自家空军的机库里从来就没它的位置。

可就在今年9月19号,成飞这浓眉大眼的,居然当着全国人民的面,把这“出口货”摆上了内销柜台。这操作,直接给大伙儿干懵了。好好的外销明星,咋就琢磨起“出口转内销”了?

这还没完,9月22号,美国那边的《军事观察杂志》也来凑热闹,一篇雄文直接把火拱了起来,标题就挺唬人:“倒反天罡?空军不买也得买?”。文章里话说得特直白,这桩看似不合逻辑的买卖背后,恐怕藏着解放军空军一个燃眉之急。

航展现场那画面也挺有意思。成飞展台前,巴方代表和中方工程师围着飞机指指点点,咱们空军的军官们也混在人群里,看得那叫一个仔细。那感觉,就好像你点了份豪华外卖,结果外卖小哥又给你端回来了,还问你:“哥们儿,尝尝不?刚出锅的!”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飞行员比飞机还金贵

要说根源,还得是咱空军这些年“幸福的烦恼”——摊子铺得太快了!从2020年到如今,飞行员队伍从40万直奔60万。光去年一年,新招的“天之骄子”就上千人。那边,歼-20、歼-16、歼-10C跟下饺子一样往部队送,单说歼-20,从2017年入列,数量早就过了三位数。

飞机哗哗地来,可飞行员是人,得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培养。这么一来,整个训练体系的压力就上来了。咱们的培养体系是三级跳:初教-6打基础,教-8上喷气,最后是教-9和教-10两位“高教”老师傅带你出师。问题,就卡在最后这一关。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教-10,那绝对是好东西,性能没得说,能模拟四代半战机的各种骚操作,在海空对抗演练里表现亮眼。可它的缺点也跟优点一样突出——贵!一架飞机成本轻松破亿,后期的维护保养更是个吞金兽,每年大修拆下来的零件都得上百个,花钱如流水,还耽误功夫。

这就很尴尬了。空军家底再厚,也得精打细算过日子,不可能跟买白菜似的狂下订单。教-10的数量上不去,现有的飞机只能连轴转,可面对嗷嗷待哺的新飞行员,还是不够分。新人在教-10上刚毕业,扭头就得上歼-10C甚至歼-20,中间的战术磨合期有点短,离“实战化”总觉得还差那么点意思。

既是教练也是多面手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JF-17B闪亮登场,简直就是来救场的。头一条,便宜!单价大概三千万美元,折算下来,买一架教-10的钱,差不多能提三架JF-17B。这笔账一算,谁不心动?训练效率直接原地起飞。

其次,性能上讲究一个“够用”。它继承了“枭龙”家族的底子,1.6马赫的速度,7个外挂点,能挂咱们的主力弹PL-15,正经打起来也有两下子。虽然雷达可能还是老式的机械扫描,探测距离也就80公里上下,比不上它那换了“大平板”(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单座表弟BlockIII,但作为高教机,带着学员搞搞基础对抗,绰绰有余。

更妙的是,它完美贴合了空军现在最时髦的“训战一体”理念。教练机不能光会飞,还得有随时上战场的本事。JF-17B平时带着学员熟悉武器包线和航电系统,战时一转眼,就能挂弹去执行二三线的防空、巡逻任务,把金贵的重型战斗机解放出来,去啃最硬的骨头。

巴铁兄弟先趟过雷

让空军动这个心思,还有一个压箱底的理由:JF-17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成熟产品。这飞机从上世纪末立项,由杨伟总师的团队在2001年接手后浴火重生,2007年交付巴铁至今,人家已经装备了超过150架,累计飞行时间近两万小时,皮实耐用。

巴基斯坦空军拿它当宝贝,逐步替换老旧的F-16,最新的BlockIII版本更是全天候作战的核心。而咱们这次的主角JF-17B,巴方也装备了26架,专门干“领进门训练”(LIFT)的活儿,帮新飞行员从教练机平稳过渡到战斗机,用起来那叫一个顺手。

除了巴铁这个死忠粉,它还卖到了缅甸、尼日利亚和阿塞拜疆。这些中小国家空军用真金白银投的票,就是对它性价比和可靠性最好的广告。尼日利亚用它反恐,缅甸内战里它也露过脸,这些来自一线的实战数据,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对成飞而言,这笔生意还有一个隐形优势:它的生产线是独立的,专供外贸。这意味着,即便空军下了单,也可以直接在外贸生产线上造,完全不会占用歼-20那种国之重器的宝贵产能。在五代机疯狂“爆兵”的当下,不给主力添乱,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优点。

结语

当然,话虽这么说,这事儿也还没到板上钉钉的地步。对于解放军这样一支极其强调标准化、通用化的军队来说,引进一个“外来户”,最大的坎儿就是系统兼容。它的雷达、航电、接口标准,都跟咱们现役的歼-10C、歼-16不是一个体系,要整合进来,还得费不少功夫。

而且,空军也有自己的“亲儿子”情节,教-10的降本增效和升级改进工作也从未停止。如果哪天教-10的成本下来了,JF-17B的优势自然就没那么明显了。所以,这次航展上的推销,更像是一次投石问路,是成飞递给空军的一个“B方案”。

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长春航展上的这一幕,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它标志着在空前的发展压力和现实需求面前,中国空军的思路正变得愈发务实、灵活和开放。美媒那句“不买也得买”虽然夸张,却点到了要害:当战备的紧迫性压倒一切传统时,任何能快速形成战斗力的选项,都值得被摆上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