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或将成超级大站,北广场扩至约5万、9台20线


你能想象南通站会变成一座“超级大站”吗?答案是:正在发生,而且比你我想象的来得更快。

那天我站在站台,细雨蒙蒙,远远望见北广场工地上的机械轰鸣,钢筋混凝土像新生的城市肌理在叠加。回想起来,南通站2004年投入使用时,站房只有约1.1万平方米,主要靠宁启线支撑,显得有点“单薄”。2016年动车来了,南通东一度被寄予厚望,谁料到2020年沪通铁路改道为西线,南通东只好转为货运,南通西则在通州平潮崛起。

好消息来自北沿江高铁:2020年底线路方案敲定,南通站要做“大手术”了。规划显示,北广场扩建后,站房将从1.1万扩到5.5万平方米,差不多是现在的五倍;站台也会从3台7线变成9台20线,按用途分为:宁启线3台7线、北沿江3台8线、沪通城际3台5线。后面那组三台五线特别耐人寻味——几乎等于官方给未来接入沪通城际留了明确座位。海门北已经开工,新机场推进中,崇明跟上海联系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些变化不是空想。

▶时间与现实的缝隙

据说北沿江会在2027年通车,北广场扩建要到2028年中才能完工。所以很可能会出现一段过渡期:换乘线路和地铁联通尚未到位时,旅客得临时坐接驳车去长岸地铁站换乘,出行会有点折腾。想象一下:一个雨天,你拖着行李从南通西站辗转到南通站换乘城际,花个一小时并不夸张。这种“先通车、后完善”的节奏既令人激动,也让人有点小焦虑。

▶旅客和城市的放大镜

扩建后,南通站年发送旅客有望超过2000万,约是现在的1.5到2倍。放在苏中一比,像泰州、扬州的新站都难以达到这样的规模。南通很可能成为苏中第一大站,这既是城市升级的证明,也是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挑战。更多班次意味着生活半径变大,也意味着更多人可以更方便地去更远的地方工作、看病、玩耍。

▶双枢纽初现,但换乘还要更贴心

从格局上看,南通正在形成“双枢纽”:南通站承担东西向的北沿江和沪通城际,南通西站则偏重盐通、通苏嘉甬等南北方向的列车。遗憾的是,两站之间没有地铁直连,换乘需要在和平桥站转线,绕路明显,耗时约一小时。这种体验并不友好。要是未来把城际延伸到南通西站,或者补上地铁直连,网络会更合理,乘客也更省心。

市民的声音很接地气:有人乐观地说“终于能把南通作为出行枢纽了”,也有人吐槽“怕是通车那会儿比拆迁还热闹”。这些评论既反映期待,也提醒建设者别忘了细节:换乘指引、进出站动线、临时接驳安排都要提前设计好,别把麻烦留给乘客。

回到那天的工地:雨中的工人、在架的立柱、渐成形的楼体,都像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城市变革很多时候是慢工出细活。只要有规划、有耐心,梦想有可能被兑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令人期待的“蜕变”,但更希望它能把“便捷”这件事做到位。

你怎么看?如果南通站变成这样的大站,会不会改变你的出行习惯?你最期待哪一点:更短的换乘时间,还是更多直达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