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世界级大会,绿色答卷!
最近,很多人都在关注一件事,那就是一场世界级的会议即将在杭州召开,它的名字叫“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简单来说,这就是全球研究怎么让咱们人类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更好地一块儿过日子的最高级别的会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大会的一部分重要议程,会从杭州市区专门转到临安区去开。
这就不禁让人好奇了,临安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成为这场国际盛会的重要舞台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份临安坚持了几十年的“绿色成绩单”。
要说清这件事,得从很久以前说起。
早在1996年,临安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凭着自己出色的生态环境,成功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这个网络,就好比一个全球顶尖的“生态好地方俱乐部”,能进去的都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做得特别好的地方。
可以说,临安并不是因为要开会才临时“打扮”自己,而是因为本身就是一位长期坚持环保的“优等生”,才获得了这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宝贵机会。
这张二十多年前就拿到的“入场券”,是这次大会选择临安的根本原因。
那么,这位“优等生”的成绩到底有多好呢?
我们不妨看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天目山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从本来已经很高的86.96%,又往上提了一大截,达到了惊人的97.56%。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是你走进山里,放眼望去几乎全是绿色,空气里都是植物的清香。
这片广袤的森林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能力,相比二十年前增强了9%。
这不仅让环境变得更美,也实实在在地为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做出了贡献。
环境好了,生活在里面的动植物自然也就过得更滋润了。
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天目山的野生动物种类增加了超过一半,达到了52%;高等植物的种类也增加了将近四分之一,有23.5%的增长。
更让人骄傲的是,天目山还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很多独一无二的生命。
这里有13种植物,是全世界只有天目山才有的;还有178种动植物,因为首先在天目山被发现,所以名字里都带上了“天目”两个字。
比如那棵著名的“五世同堂”古银杏树,就是天目山悠久生命历史的生动见证。
这些宝贵的生态财富,让临安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排得上号,也让它有足够的底气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
为了迎接这次大会,向全球来宾展示最好的面貌,临安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
当地政府表示“万事俱备,只待客来”,这不是一句空话。
据了解,临安总共完成了46个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项目。
这些项目覆盖了方方面面,比如把天目山周边的8条农村公路修得更漂亮、更安全,让进山的道路本身就成为一道风景线;还对18个村庄的环境进行了彻底的整治,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些细致入微的准备,确保了无论来宾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一个干净、整洁、生态的临安。
其中,最能体现临安发展思路变化的,要数这次理事会会议的举办地——天目未来谷。
很难想象,这个充满现代感和科技感的地方,在几年前还是两个因为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而被淘汰关停的砖瓦厂。
过去那里是灰尘满天,现在则变成了一座集学习研究、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新城。
这种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转变,本身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它告诉世界,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不是一道单选题,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探索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当然,保护自然最终还是为了人。
临安在保护好天目山这片绿水青山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怎么让它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他们没有把保护区圈起来不让人靠近,而是围绕着它,巧妙地发展起了生态研学、山水观光、禅意文化等多种多样的旅游产业。
这种做法非常聪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业运营团队来到临安的乡村。
现在,有41个这样的团队进驻了43个村子,带来了720多个新项目、新玩法。
这些新变化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呢?
最直接的就是经济收入。
就在今年上半年,临安的旅游收入就达到了6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3%。
更重要的是,这些发展的红利,都流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口袋里。
光是乡村运营这一项,就给本地增加了超过3500个工作岗位,让村民们的总收入多了一个多亿。
这意味着,很多原本需要外出打工的村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一边守护着家乡的美景,一边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这种良性发展甚至让一些曾经沉寂的村庄重新焕发了活力。
就拿天目未来谷附近的一个叫涌村的村子来说,它原本也面临着年轻人外出、村里老人居多的问题。
但随着整个区域环境的提升和新项目的引入,村子也变得不一样了。
专业的运营团队不仅带来了资金和项目,更重要的是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想法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
比如一位叫方超的年轻人,他以前在旅游胜地大理开民宿,现在看到了家乡的巨大潜力,决定回来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他打造了一个叫做“乡村青年实验室”的文化空间,把书店、茶馆、文创产品、展览等功能集合在一起,希望能探索出一种能让乡村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他说,他对未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这份信心,不仅来自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来自于这场即将在家门口召开的世界级大会所带来的广阔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