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流亡者:在D网(Dead Internet)中寻找真实的人
作者 杰罗姆
不是每个人都在发声——有些人,正在逃离语言。
面对算法话语的汪洋与AI内容的淤泥,他们选择离开,成为这个时代的“认知流亡者”。
01|不是所有人都沉溺于平台幻象
在AI泛滥、语言失活、共识被合成的“死互联网”时代,有一群人正在悄悄离开。
有人关闭了微博、小红书,转向邮件通讯和私密播客;
有人放弃了社交媒体写作,重拾手账、纸笔和当面交谈;
有人搭建小众网站、自托管博客、自建服务器,拒绝所有平台依赖。
他们不是“退网”者,而是在系统性平台之外,重新寻找表达与认知空间的人。
我们称之为:认知流亡者(Cognitive Exiles)。
02|什么逼走了他们?
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的结构性抗议。
他们不是对互联网失望,而是对工业化语言机制与自动化社交结构的深度警觉。
03|“认知流亡”的三种路径
① 技术自托管者:逃出平台疆域
使用如Obsidian、Logseq、Zola等工具,构建本地知识系统;
依靠RSS、邮件通讯、Git平台进行知识发布;
典型口号:“我的数据,我做主;我的表达,我掌控。”
② 表达低频者:从“内容机器”中断开
降低输出频率,强调高质量长文;
摒弃“每周更新”“日更KPI”等平台诱导;
拒绝“可被剪辑”的短句,回归“难被转发”的复杂表达。
③ 情感微社群构建者:重建语义信任
创建不依赖平台流量规则的“小圈子”;
以慢节奏沟通(信件、语音、线下对谈)建立真实关系;
推崇“表达即生活”的叙事方式,而非“说给平台听”。
04|逃离的,不只是平台,而是语言污染
这些人正在实践一种新的语言伦理:
不写会爆的句子,只写真正想说的话。
不说能引发共鸣的情绪,而是描述自己的经验。
不追求“被听见”,而是愿意“被理解”。
在D网(Dead Internet)中,他们的语言看起来不够优化、不够流畅、不够短小、也不够可转发——但它们活着。
05|结语:复活语言的人,才是未来的媒体人
在AI生成内容成为主流、情绪被算法控制、平台语言高度同质的时代,
真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未经平台中介、未经算法优化的真实表达。
他们不是内容创作者,不是网红,也不是知识博主,
他们只是——认知上的流亡者,语言上的幸存者。
他们在逃离,也在重建,
在流亡,也在抵抗,
在互联网上,重新种下“人的语言”的种子。
《D网(Dead Internet)实录:语言失真时代的表达档案》
第一篇《内容农场的反身性:Reddit社区的自我猎巫现象》
第二篇《你看到的不是人:人格剧场与AI语义钓鱼术》
第三篇《点赞机器:谁在操控你的情绪指标?》
第四篇《信任失语症:AI如何让真实用户不敢说话?》
第五篇《内容黑洞:你发布的,最终都去了哪里?》
第六篇《语义废墟:当所有表达都变成模板》
第七篇《算法剧本化:你看到的冲突,都是平台导演的》
第八篇 《去人类化的共识:AI如何重写“舆论”结构》
第九篇《语言失活:在AI时代,词语为何越来越空?》
第十篇《认知流亡者:在D网(Dead Internet)中寻找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