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征税遇上美国非农跳水,你的钱该往哪挪?数据告诉你答案
8 月 8 日起,中国对国债、地方债这些 "稳健派" 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听起来有点绕,说白了就是机构买这些债券的成本变高了。银行手里的钱不傻,肯定要找收益更划算的去处。这就好比菜市场里最抢手的菜突然涨价,大家自然会转头看看其他摊位。
为什么要做这个调整?看看数据就明白了。现在银行理财的年化收益率大概是 2.12%,而大行 5 年期定存利率才 1.3%。按理说理财挺香的,但问题是太多钱扎堆在低风险领域,就像水都堵在水库里,流不到田里。上半年银行理财给投资者赚了 3896 亿元,同比还涨了 14.18%,可经济要活起来,得让钱流动起来才行。
这让人想起 2000 年代的利息税调整,从 20% 降到 5% 再到暂停,每次变动都像给市场松绑。这次对债券征税,也是想压低无风险收益率,逼着 30.67 万亿银行理财资金和 162.9 万亿居民存款动起来,往股市、楼市这些能生更多 "钱宝宝" 的地方走。毕竟把钱一直存着,就像把种子捂在抽屉里,永远长不出庄稼。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继续买理财不行吗?难就难在,收益空间可能被压缩了。机构交的税会不会间接影响到的收益?虽说不是直接从口袋里掏钱,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大家都懂。更值得琢磨的是,要是这招效果不够,会不会有下一步动作?比如对存银行的利息征税?这谁也说不准。
就在这边调整的时候,美国那边炸开了锅。7 月非农数据修正后,5 月从 14.4 万调到 1.9 万,6 月从 14.7 万调到 1.4 万,总共少了 25.8 万人。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的就业人口凭空消失了。
数据一出来,市场立刻慌了神。纳指一天就跌了超 2%,美债 2 年期收益率一下子掉了 22.6 个基点,跌到 3.7%。更有意思的是,大家突然觉得美联储 9 月很可能要降息,概率从 40% 飙升到 88%。这就像天气预报突然说下周要降温,大家赶紧开始找厚衣服。
可这数据靠谱吗?让人起疑的是,劳工统计局长埃丽卡・麦肯塔弗被特朗普解雇了,理由是 "伪造数据助选"。紧美联储理事阿德里亚娜・库格勒又提前在 8 月 8 日辞职。这时候换人,难免让人多想。美联储这台精密仪器,7 人核心加 4 名轮值主席的投票制,要是关键位置动了,政策方向会不会跟着偏?
美元也跟着闹脾气,指数一天就跌了 100 点。大家觉得美元没靠谱了,赶紧往黄金里躲,金价一下子冲到 3340 美元一盎司。这场景就像班里最有威信的班长突然说错话,大家手里的零食券都想换成硬通货。
全球市场就像个大棋盘,这边动一子,那边就得跟着挪。中美这两个大块头的政策调整,让棋盘上的棋子变得格外活跃。
更复杂的是,贸易摩擦还在添柴火。中欧在光刻机、稀土这些硬核领域较着劲,美国又放出话来,可能对买俄油的国家征 100% 关税,这要是真成了,和印度、土耳其这些买家可就头疼了。就像邻居打架,夹在中间,连买菜都得绕着走。
这时候最犯难的就是普通人,钱该往哪放?银行理财收益可能降,股市起起落落,房子又怕买在高点。美国那边要是真降息,美元资产又会有啥变化?
其实不管政策怎么变,有个道理一直没变: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现在看来,黄金、美债这些避险的 "老伙计" 可以多看看,毕竟市场越慌,它们越吃香。9 月 18 日美联储要开会,8 月的资金流向数据也快出来了,这些节点就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得盯紧了。
说到底,钱就像水,总往低处流,但也得跟着势走。政策在调,市场在变,能做的就是多看多琢磨,别让自己的钱躺在那里睡大觉,也别瞎折腾。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