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师46团青海二二一厂铁路修建纪事:兵工地带的轨道与人情


铁十师46团青海二二一厂铁路修建纪事:兵工地带的轨道与人情

1957年秋,西北风刚起的时候,王家院子里还在晒玉米。那会儿中苏两国签了个《国防新技术协定》,据说是要搞点“大动作”,老李头喝着羊杂汤嘀咕:“这回怕是真要动土了。”没过几年,消息传到山丹县,说铁十师46团得调去青海,在什么221厂修铁路。有人说是为了原子弹,有人只管收拾铺盖卷——反正命令下来了,就得走。

1962年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尖,王民立跟着队伍一路颠簸到了海晏县。他后来回忆,那段路上最难熬的是风沙和干燥鼻血。“基地”外头看着荒凉,其实里面早已规划好十八个厂区、四个生活区,还有条总长近39公里的专用铁路。可初建时线路标准不高,要改造,还要多修叉线,把各个关键区域都连起来。这活儿,自然落在铁十师肩上。

老站台边的故事多。有次我碰见本地老人牛书林,他当年是养路工区长,“我是修铁路的,不拆!”他对那几根旧钢轨有种倔强感情。据他说,当时编组站五股道,是全场最忙碌地方,每天都有机车来来往往。1993撤厂前,这些轨枕和道岔就像家里的锅碗瓢盆一样熟悉。

三期工程分批推进。一期主要连通了一分厂(铀部件)、四分厂(热电)、十一、十二两个出货站台。从1963年1月动工,到4月8日完工,总共拉出了8.6公里路基,一座12米桥,全团三个营齐上阵。有次柳炳仁指导施工,夜里吃的是咸菜馒头,但大家心气高——“大干快上,为国庆献礼!”墙上的标语至今还留着,被当成文物保护。

不过档案里也有点小矛盾。张淑芬拍到的一块说明牌,说某龙门吊由工程兵54师109团建成。但查军委文件却写明铁道兵负责相关设施。这事儿村口刘大爷也聊过,“谁干的活?档案翻一翻才知道。”据坊间传闻,有些设施其实两拨人马都插了手,只是谁留下名字而已。

进展到二期,就更复杂了。不光三分厂(设备加工),还有十三、十八、十七等生活物资保障库,还有避难线、沥青线之类的小支线。这时候因为兰青铁路另有任务,人手不断被抽调出去,从最初近800号人缩减到最后只剩下几个连队坚持到底。据说粮食局旁边发生过一次火灾,是46团官兵冲进去扑灭,大伙晚上围炉烤红薯时还念叨这茬事儿。

编组站那块地方如今叫中国原子城站,本地孩子们常去玩捉迷藏。当年的五股道拆掉后又新铺三股,现在停满封存机车,看起来挺壮观。我2020年来看,还能看到旧枕木,不过杂草太旺盛,再不管怕是几年就腐朽光了。本地准备弄石油博物馆,也有人建议直接做油库展览馆,把那些运输历史讲清楚,比如汽油怎么运进来,又怎么送出去——这些都是村民口述流传下来的细节。

再说一期末尾,加工场总站隔银湖望过去就是西海镇,现在公路直达。当年战士们驻扎在银湖公路边,每逢休息帮木材加工厂搬料,以拉近军民关系。我听柳老师讲,他们用自制推车拖砂石,道砟堆满院子角落,小孩偷偷拿枕木垫鸡窝,也是趣事之一。而004仓库卸货专用线,如今已经拆除,只剩下一栋破旧房子东侧空旷无人问津。“以前卸大型设备就在这里,人喊马嘶,好不热闹。”

三期主要连接九号油库和交接转运线,从海晏北站一路串联十八乙区(三角城镇)、九号仓,然后再入核心区域。据赵怀瑞描述,当年的吊车开关现在还挂在门口,就是没人敢随便碰。“纪念碑立起来后,小孩都爱拍照,可惜那些老机车卖光啦。”

每条线路背后都有事故与调整。例如从十七向北坡度太陡,下坡平板溜车撞坏了一辆机头,那天副连长撤职处理;十四分厂拐弯曲径小易翻车,于是索性重修加宽。有次我陪父亲探访,他指给我看残存涵洞,“你妈小时候就在这里捡煤渣。”这种琐碎记忆,比蓝图更鲜活,也许只有当地人才懂其中滋味吧?

顺便插一句,据内部资料显示,当时除了建设团队,还抽调班长党员去交运处管理运输工作,比如吕富宇和焦顺德,都留在八号交通处负责日常运营。他们后来学会烧锅炉开火车,不少四川乐至籍战友至今还能找到踪迹。在撤场前,这支队伍平均150多人,拥有6台机头、一堆客货车辆,还有C50轻油罐列于九号线上——这些装备如今多数消失无踪,只剩部分照片保存在家庭相册里。我邻居孙阿姨曾经坐过餐车,她总夸那顿饭香极了,说比自己家的酸菜白肉汤好喝一百倍。(信源:王兴个人采访记录)

参观221基地最好还是沿着铁路线走,一步步打卡:先从没有标识但派出所楼梯就是入口的海晏北站开始,看老调度楼、“开心岭”电视取景牌,然后穿越三角城镇,到整修后的九号仓看看汽油遗迹,再奔编组站数封存机头……一路经过粮食局火灾现场、电力研学基地,以及那个著名S型展线,上坡下坡间想象当年的施工艰辛。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钻进加工场找004仓库遗址,在列电专线上体会牛书林守护钢轨的不屈精神;最后绕回西海镇逛博物馆,用脚丈量那些曾经为国家“拼命”的土地。(信源:《221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史料》)

偶尔还能听见本地老人唱:“黑土沟沟通宝岛,大雪压枝不弯腰……”歌声混杂风声,很容易让人想起60年代那个激情燃烧又夹杂苦涩的小世界。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片土地不仅仅承载科技,更埋藏无数普通人的汗水与欢笑。而且谁也没想到,将来这一切竟变成旅游景点,让外乡游客排队买票拍照打卡……

去年夏天,我带侄女沿废弃铁路线跑了一圈,她问我:“叔,你小时候是不是也坐这种火柴盒一样的小火车?”我愣住半响,只记得母亲端来的洋芋粥冒热气,而窗外远方正好飘起细雨。不知为何,那瞬间觉得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又仿佛永远无法真正触摸它全部温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信息散见于王兴采访笔记、《221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史料》及当地居民口述整理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