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冯玉祥与蒋介石在郑州的合影,老蒋身材矮小毫无气场!


众所周知,蒋介石和冯玉祥那可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在民国时期对政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蒋介石代表着中央(黄埔)军系,冯玉祥则是国民(西北)军系的领袖,他们和阎锡山(晋军)、李宗仁(桂系)这两大派系一样,都手握重兵,在各自的地盘上称霸一方。

这两人起初义结金兰,关系好得不得了,然而,在二十多年的交往里,他们却频繁变脸,时而刀兵相向,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时而又握手言和,仿佛之前的恩怨都不存在,就这样反复较量,恩怨不断,最终,他们还是分道扬镳,彻底决裂,结束了这段复杂的关系。

蒋介石早年受传统私塾熏陶,打下文化根基,后来受时代浪潮推动,他漂洋过海去日本求学,进入振武学校研习军事,求学期间,他加入同盟会,从此投身革命洪流。

蒋介石极善权谋之道,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里如鱼得水,他深知钱权相依,便与江浙财阀暗中勾结,又积极争取英美等列强撑腰,一步步稳固自身地位。

在国民党内部激烈的权力争夺战中,蒋介石的行事风格尽显权谋本色,他惯用分化瓦解、拉拢人心、打压异己等手段,巧妙布局、步步为营,不断扩张势力版图,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妄图成为国民党的绝对主宰。

冯玉祥则出身于河北沧州的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艰辛让他从小就饱尝人间疾苦,11 岁时,他因生活所迫投身行伍,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

在旧军队中摸爬滚打多年,冯玉祥深知底层民众的苦难,这也塑造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亲民作风。

但是冯玉祥一生多次倒戈,这一行为也常被人诟病,但背后实则是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为实现救国理想而做出的艰难抉择。

1926 年,北伐战争爆发,国民革命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击溃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势力,在北伐过程中,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掌握着重要的军事指挥权。

而冯玉祥此时也在西北地区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他响应北伐号召,于 1926 年 9 月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率部东进,与北伐军遥相呼应。

1927 年,中国政治局势风云突变,国民党内部闹起了分裂,分成了武汉和南京两派,也就是所谓的“宁汉分流”,与此同时,北方还有张作霖盘踞一方。

这么一来,就形成了三个政权相互对峙的局面,当时,统辖豫陕甘三省,还掌控着陇海、京汉铁路交叉口的国民党员冯玉祥,一下子成了南京蒋介石和武汉汪精卫争相拉拢的重要人物。

1927 年,蒋介石为了把冯玉祥拉到自己这边,专门邀请他到徐州一起商量大事,这张照片是冯玉祥刚从火车上下来,他穿着粗布棉袄,腰间扎着条布条带,模样就跟憨厚老实的农民没啥两样。

在站外迎接他的人可不简单,除了李宗仁、白崇禧这两位国军大将,蒋介石本人也亲自到场了,这足以证明冯玉祥的地位举足轻重。

蒋介石很会抓冯玉祥的心思,用“雪中送炭”这一招成功打动了冯玉祥,毕竟冯玉祥也有自己的烦恼,西北地区穷苦,40 万大军的军需供应一直是个大难题。

在宁汉两派之间,冯玉祥最终选择支持蒋介石,不过,他婉拒了蒋介石让他“向武汉进兵”的提议,但在“清党”以及联合北伐这些事情上,决定和蒋介石结盟。

1928 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联合发起 “二次北伐”,目标直指奉系军阀张作霖。

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成为了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1928 年,蒋介石与冯玉祥在郑州会面,此次会面旨在商讨北伐战略、协调各方军事行动。

在郑州,有一张照片是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照片中,冯玉祥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身着朴素的军装,脚蹬布鞋,展现出西北军将领的质朴与豪迈。

站在冯玉祥身边的蒋介石,身材相对矮小,尽管穿着笔挺的军装,站姿笔直,试图彰显自己的威严,但在冯玉祥身旁,仍显得气场不足。

这一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不仅反映了两人外在形象的差异,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们在合作背后潜在的矛盾与分歧。

蒋介石与冯玉祥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与猜忌,在军事指挥权方面,蒋介石试图将各路军阀的军队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下,以实现军事上的统一。

而冯玉祥等地方实力派则希望保持自己军队的独立性,不愿轻易交出兵权,在北伐过程中,蒋介石与冯玉祥的军队在作战区域划分、物资分配等问题上多次产生分歧。

蒋介石为了削弱冯玉祥的势力,在物资供应上对西北军进行限制,导致西北军在作战中面临物资短缺的困境。

在政治利益分配上,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蒋介石一心想要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中央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而冯玉祥则希望在新的政治格局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为自己和西北军争取更多的利益,两人在地方政权的人事安排、财政税收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例如,在北伐胜利后,对于北方一些省份的控制权,蒋介石与冯玉祥互不相让,都想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此外,两人的政治理念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蒋介石主张依靠英美等列强,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独裁统治。

而冯玉祥则主张联合苏联,进行社会改革,改善民生,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这种政治理念上的分歧,使得他们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真正的共识,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随着北伐的胜利,奉系军阀张作霖被迫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1928 年底,张学良宣布 “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

然而,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内部的矛盾与危机,蒋介石与冯玉祥等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双方的关系逐渐从合作走向对抗。

1929 年,蒋介石打着“编遣军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他提出的编遣方案,对冯玉祥等地方实力派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这自然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军阀一合计,决定联合起来和蒋介石对着干,于是,一场场激烈的斗争接连上演,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大规模军阀混战先后爆发。

这些战争就像一场场噩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刚刚实现统一的中国,又因为这些战争再次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冯玉祥立刻致电张学良和杨虎城,诚恳地请求他们释放蒋介石。

不仅如此,他还表示自己愿意前往西安做人质,以此来保证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安全。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打响,国共两党开启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这关键时刻,冯玉祥坚定地选择全力拥护蒋介石,前往南京就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一职,与蒋介石携手并肩,共同奔赴抗日战场。

然而,从 1939 年下半年开始,两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之后冯玉祥基本没什么公事可处理,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对蒋介石推行内战独裁政策极为不满,这引起了蒋介石的忌恨与排斥。

蒋介石本就想把冯玉祥打发到海外,于是顺水推舟,给了冯玉祥一个“水利特使”的头衔,让他赴美“考察水利”。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背着冯玉祥,指使国防部按照抗战后颁发的复员令,擅自给他办了退役手续,硬生生把他从军界赶了出去,让冯玉祥 50 多年的军事生涯就此画上句号。

但蒋冯彻底决裂是在 1947 年,当年 9 月 9 日,冯玉祥在美国组织了“华侨和平民主协会”,目的是推动美国政府停止对中国的一切援助。

此后,他又多次走上美国街头发表演讲,呼吁美国民众别再支持蒋介石,冯玉祥的这些举动,无疑让蒋介石对他彻底没了耐心,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走向了无法挽回的决裂。

1948 年 2 月 8 日,冯玉祥在《纽约下午报》上公开发表了一封给蒋介石的信,信里,他言辞激烈地指责蒋介石背信弃义,把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议案和诺言都撕得粉碎。

冯玉祥还态度强硬地要求蒋介石,“马上离开中国,把一切都还给人民!”同时,他意味深长地表示,这封信或许是他写给蒋介石的最后一封。

谁能想到,这话竟一语成谶,仅仅过了半年多,在 1948 年 9 月 1 日,冯玉祥在黑海敖德萨港附近,因乘坐的苏联“胜利号”轮船起火,不幸去世。

两人的合照见证了他们从合作到分裂的过程,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政治动荡的历史背景,在政治的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