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紧张?多地清理编外人员,谁来降高额退休金
一位县级财政局工作人员最近对我说:"现在手里的钱连发工资都困难,每个月都是战战兢兢过日子。"这句话道出了当前中国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2025年上半年,全国有超过60%的县级政府面临"吃饭财政",意味着税收收入仅能勉强维持基本运转,无法支持更多发展项目。
地方财政收入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2%,而在东北、西北等区域,这一降幅甚至达到5%以上。土地出让金曾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如今却断崖式下跌,2024年全年下降21.5%,2025年一季度继续下滑15.3%。
面对如此严峻的财政形势,各地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开源节流"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多地开始大规模清理编外人员。所谓编外人员,是指不在政府编制内,但由政府财政支出薪酬的工作人员,他们通常以合同制、聘用制等形式存在。
浙江省在2025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地方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两年内将编外人员数量控制在编制人员的30%以内。这意味着至少有2万名编外人员将面临转岗或解聘。江苏、福建、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也相继出台类似政策,力度甚至更大。
安徽一个县级市的人社局负责人透露:"我们局原有编外人员56人,经过此次清理,只保留了17人,裁减比例达到了70%。"这些被裁减的人员多为从事行政辅助工作的合同工,月薪一般在4000-6000元之间。
河南某市更是一次性精简了财政供养人员3200多人,预计每年可节省财政支出2.16亿元。当地一位基层干部表示:"现在基层单位确实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这次'瘦身'虽然痛苦,但对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负担有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清理编外人员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高级官员的退休金水平却居高不下。根据2024年公开的数据,某些省部级退休干部的月退休金可达3万元以上,是普通退休工人的8-10倍。这种强烈的对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
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政学教授指出:"在财政困难时期,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只是削减基层编外人员的工资,而不触及高层的既得利益,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海市民赵先生在社交媒体上发问:"为什么财政紧张时,首先牺牲的总是基层员工?那些高额退休金能不能也适当降一降?"这一质疑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共鸣,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在某平台上超过1.5亿次。
实际上,我国的退休金制度确实存在明显的"双轨制"问题。公务员退休金计算方式与企业职工不同,导致同等工作年限下,公务员退休金普遍高于企业职工。2025年初,人社部曾表示将稳步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但具体方案尚未出台。
从经济学角度看,地方财政紧张有其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疫情后经济复苏缓慢,导致税收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是前期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在房地产市场调整期难以为继。据统计,2024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仅为5.1万亿元,比2021年的峰值下降了超过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全国约有70%的县级政府负债率超过警戒线,其中15%处于高风险状态。这种情况下,降低行政成本成为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专家认为:"编外人员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灰色地带,在法律上缺乏明确定位。此次全国性清理,有助于规范政府用人制度,但也要关注被裁员工的再就业问题。"
2025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妥善安置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健全被裁减人员的就业帮扶机制,优先推荐到公共服务岗位。但基层反映,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
湖南某县一位被裁减的编外人员李女士告诉我:"我在政府部门工作了8年,突然被通知下个月就不用来了,只给了3个月的补偿金。找工作很难,我已经35岁了,有两个孩子要养。"像李女士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据不完全统计,此轮编外人员清理涉及人数可能超过50万。
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也反映在民生支出上。2024年,全国有27个省份的教育经费增长率低于GDP增速,医疗卫生支出增长也明显放缓。相比之下,一些地方的"面子工程"却依然存在。例如,某西部省会城市在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仍然投入12亿元建设政府新办公大楼,引发当地民众质疑。
财政紧张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2025年一季度,全国地方政府投资增速仅为2.1%,创下近十年新低。基础设施建设放缓,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有经济学家预测,如果地方财政状况得不到改善,2025年全年GDP增速可能难以达到4.5%的预期目标。
破解地方财政困境,需要系统性改革。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建议:"应当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增加地方税种,同时规范政府人员编制管理,建立更加公平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国家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近期表示,将推动出台新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重点解决地方财政"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被视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财政政策的重要方向。
民生智库最新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应当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76.3%的人支持在财政困难时期适当调整高额退休金标准。
当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之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确保财政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从清理编外人员到质疑高额退休金,反映的是民众对公共资源分配公平性的关切。
回到文章开头那位县级财政局工作人员的担忧,地方财政紧张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关系到数以百万计基层工作者的生计和数亿民众的公共服务质量。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财政制度,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你认为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是否应该调整高额退休金标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