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算盘、西方的围堵,真正让人担心的是咱们自己没看清底气
美国和欧洲能把稀土的事搞到焦头烂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2018年贸易战一开锣,他们关税一加,技术一卡,手法全用上。结果发现稀土是硬骨头,美国八成得靠进口中国,欧盟更是离谱,高达98%的依赖。去年10月,中国商务部两个公告一出,稀土出口要许可证才能走货,两边立刻炸锅。特朗普那边直接喊加征100%关税,还要封杀关键软件,折腾一圈,最后还是坐下来谈。中国暂停管制一年,他们降一部分关税,中国多买点大豆,整个供应链稳了下来。这事说明,有人盯着堵你,说明你已经大到必须被对付。
其实我一直觉得,外面的围堵不可怕,怕的是自己手里有牌还不敢用。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占全球产值31.6%,超过美日德加一起。这可不是低端组装,而是别人抢不走的工艺和生产能力。安世半导体的事就是典型,闻泰科技收购成功后,荷兰动用法律直接冻结资产,以为能接手就接手。结果产品品质下滑,因为核心封装塑形的工艺全在中国,这技术是几十万小时车间磨出来的,他们学都学不来。抢到壳子,鸡还在你手里,这才是护城河。
说到军工更有意思,福建舰2022年下水后,一年多时间九次海试,电磁弹射稳定,歼-15T、歼-35、空警-600都完成了在舰起降。美国福特号?电磁弹射器故障不断,修船拖三四年是常态。常规力量上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可以硬碰硬,这就是底气。
再看资源杠杆,稀土就是谈判工具。一架F-35少了416公斤稀土,全链条都得停。什么时候管、什么时候放,完全取决于对我们是不是有利。对方急到跳脚不是因为它稀奇,而是因为它真的卡命门。
对比下来,中俄的事就平和很多。历史原因摆在那儿,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伊犁河以西,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沙俄时代用《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这些丧权契约拿走的。大炮顶在额头上的签名,谁会吐回来?俄罗斯作为沙俄继承者,拿住这些地一直没变化。所以合作要看利益,别跟情感捆一起。
CR929远程宽体客机项目就是例子,中国做机身和总装,俄方做发动机和复材。俄罗斯坚持用自家的PD-35,但成熟度不够,国际适航证没影。中国的立场很清楚,要打全球市场,就要用符合标准的发动机,比如中国的CJ-2000。然后2022年制裁一加码,俄罗斯零件跟不上供应,干脆宣布退出身份降为“供应商”。很多人骂不厚道,可细想,人家是想用合作稳住自己的航空工业,我们是冲着全球订单,战略基础就不一样。
再看贸易数据,中俄贸易2023年是2401亿美元,2024年微增到2448亿,2025年前三季度竟然还降了9.4%,其中中国出口跌了11.3%,进口跌了7.7%。现实情况就是能源换商品,石油、天然气、煤炭占了俄罗斯输华的绝大多数。这结构依赖能源价格,说白了,不靠它我们也能找到替代。这不是铁哥们的浪漫故事,而是按需合作。
这里面有个问题一直让我心里不是滋味,中国造船、造飞机、造芯片的能力已经硬到离谱,可很多人脑子里还停在二三十年前的印象,好像离开谁就不行。这种自我怀疑,比外交上的摩擦更伤神。我们亲眼看着国家从零走到今天,底气早该长出来,只看你敢不敢用。
俄罗斯的小心思不难猜,历史包袱太重,它不会轻易动摇既得利益。西方的手法直接粗暴,一围堵就是全方位。真正的考验,是我们自己能不能认清手里的牌,制造业的护城河、军工的进步、资源的卡位,这些都是现实的筹码。
所以,看懂这些事,外面的动作就没那么吓人了。别人算盘再多,再花样百出,能动你的是他们的手段,能护你的才是你自己握着的硬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