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姓权争议:探讨平等与传统的平衡,避免性别对立
冠姓权闹剧背后:流量生意与真实困境
那位高喊“觉醒”争冠姓权、最后却放弃孩子抚养权的博主,最近被扒出悄悄上线了“女性财商课”,单课标价1998。这算盘珠子,都快崩到我脸上了。
我实在忍不住要说句大实话:某些打着女权旗号争冠姓权的,根本不是在争取权利,而是在搞行为艺术。她们嘴上喊着打破父权,结果争的还是老爹的姓;她们痛斥物化女性,转头就把子宫当谈判筹码。这种自相矛盾的“维权”,除了制造对立、收割焦虑,对社会进步毫无意义。
看看那些真正在推动改变的人在做些什么。上海某律所推出“婚姻财产约定”新模板,将家务劳动价值量化计入共同财产;深圳多家企业试点“育儿共享假”,让父亲深度参与育儿。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比一千场冠姓权骂战都有意义。
有个细节特别讽刺:那位放弃孩子抚养权的博主,在最新帖子里抱怨“带娃影响搞事业”。可她口中这个“影响事业”的孩子,不正是她此前声称要全力争取的宝贝吗?这种精分的逻辑,暴露的恰恰是极端言论背后的虚伪。
姓氏从来不是权力的核心,能力才是。撒切尔夫人和居里夫人的成就,不会因为随了夫姓就打折扣。真正的女权,应该帮助女性在职场、学术、商业等各个领域发光,而不是把她们困在姓氏的牢笼里内耗。
当我们在争论孩子该跟谁姓时,是不是该先问问:我们给了孩子一个怎样的家?如果连最基本的爱与责任都做不到,争来一个姓氏,又能改变什么?
毕竟,家里没有皇位要继承,但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真心以待。
#十一月创作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