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生子后向毛主席求助8000元,毛主席心疼并给李敏同额资助
引言
1972年,李讷有了宝宝后,想请爸爸毛主席帮忙解决一些经济上的困难,希望能给8000元的支持。
没想到,毛主席听后竟心疼地说:“李敏也给8000。”让人不禁疑惑,他为何会这么说?
李敏和李讷是一对双胞胎姐妹。
毛主席在家里展现出的那份温暖,到底藏着什么特别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父女之间的钱事,背后可能还藏着更复杂的家庭故事和历史背景。
想了解更多?请继续往下看。
在1972年的元旦和春节期间,毛泽东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医生建议他做一次全面的体检,至少要拍一张胸部X光片,做一次心电图。
毛主席不认可这个方法,医生又提议吃人参来增强体质,但他不相信这些草药。医生接着建议打抗生素针,毛主席也不愿意。最终,他只同意吃抗生素药片。
工作人员提到,毛主席的其他症状也在逐渐恶化,无论是服用安眠药还是阅读都无法助眠,最后只能通过看电影来打发时间。虽然看电影能带来视觉疲劳,有助于入睡,但电影中的情节又容易让人思绪万千。这种情况持续了几个月,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上海传来了好消息。
这条消息来自上海徐汇区的湖南路,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生了第二个孩子,是个健康的女婴。当时,毛泽东正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批阅文件,看到女儿的照片,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毛主席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外孙。
1962年,李敏在北京的中南海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宝宝,是个小男孩。作为新手妈妈,李敏非常兴奋。而对于毛泽东来说,这份喜悦更是难以言表,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成为外公。
毛泽东一生一共生了10个孩子,因为战争的混乱,很多孩子都走失了,有的夭折了,有的牺牲了。最后,只有毛岸青、李敏和李讷还陪伴在他身边。
三年前,毛泽东在庐山秘密见到了贺子珍。贺子珍自1937年离开延安后,已有22年没见到毛泽东了。她长期住在南方,寂寞时总会想起毛泽东,而毛泽东也常常思念她。于是,他安排了自己的女儿李敏作为他们之间的联络人。
庐山会议时,毛泽东无意中从曾志口中得知,贺子珍正住在南昌。听到这个名字,毛泽东心情复杂,对曾志说:“我很想见见她。”
时隔二十二年,贺子珍见到毛泽东时泪如雨下,泪水止不住地流。毛泽东看着眼前的贺子珍,愣住了,没有多说什么。他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等贺子珍情绪稍微平复后,毛泽东问她:“我们的女儿娇娇交了个男朋友,想听听你的意见。”
贺子珍告诉毛泽东,她已经和孔令华见面了,感觉不错。毛泽东接着问她是否同意他们的婚事。贺子珍回答说:“只要你同意,我也同意。”
毛泽东66岁那年特别高兴,从庐山回到北京后,当晚就叫李敏来家里,商量结婚的事。最后决定两天后结婚。
图 |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旧照片
李敏的婚礼并不奢华,除了岳父孔从洲,毛泽东还特意邀请了在北京工作的湖南韶山亲戚王季范。由于李敏的母亲未能到场,邓颖超和蔡畅等人代替出席。见面时,毛泽东特别叮嘱李敏:要永远记住邓妈妈她们,你出生时,她们就在你身边。
李敏知道,邓颖超多年来一直关心着她。康克清和邓颖超这些老前辈不仅是贺子珍的战友,也是她的姐妹。她们一直关心着贺子珍。现在看到李敏终于结婚了,邓颖超竟然有点泪眼婆娑,非常感动。
毛泽东作为父亲,在这天显得格外激动。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他,在婚宴上频频举杯,不停地为客人敬酒。李敏担心父亲喝多了,想要劝阻,但邓颖超却笑着说道:“你爸爸难得这么开心,就让他多喝几杯吧。”
在酒过三巡后,毛泽东举杯对女儿娇娇说:“娇娇,以后你要和小孔好好相处,爸爸希望你们能够幸福美满。”孔令华听了这话,眼中不禁泛起了泪光,使劲地点了点头:“爸爸,您放心吧。”
李敏结婚后,住在丰泽园菊香书屋的前院。毛泽东虽然很忙,但仍会抽空去看望女儿。1962年,毛泽东在回京的路上得知李敏生了孩子,他高兴得一夜未眠。
他隔一段时间就催秘书,去问问情况怎么样了。北京的深秋,寒意十足,毛泽东穿着厚厚的灰色大衣,脚步匆匆地朝着菊香书屋走去。毛泽东推门而入时,家里已经围满了人。李敏躺在床上,李讷则在逗弄怀里的婴儿。
毛泽东来了,大家都说:“看谁来了,外公来了。”毛泽东平时喜欢开玩笑,可这次顾不得了,直接来到李讷面前,拨开衣服看看孩子的脸蛋,高兴得像孩子一样。
毛泽东对李讷说:“还真有点像你姐姐。”李讷笑着说:“爸爸,我觉得我有点像你呢。”毛泽东接过孩子,问李敏:“想好名字了吗?”李敏回答:“还没想好呢,我公公那边让我请您给起个名字。”
想起李敏和李讷的名字,毛泽东也是自己起的。他来了兴致,最后给孩子取名“孔继宁”,意思是要继承列宁的遗志。大家听到后都拍手叫好。毛泽东第一次当外公,感觉很轻松,外出视察的疲惫也一下子消失了。
李敏生了娃娃,毛泽东开始叮嘱李讷。李讷比李敏小四岁,现在也22岁了,该找个对象了。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
李讷也有了孩子。
因为父亲的催促,李讷虽然也在找对象,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为此,她和父亲有过几次认真的谈话。1970年,李讷已经30岁了,要知道,她哥哥刘思齐结婚时才19岁,所以这个时候的李讷可以算是大龄未婚女青年了。毛泽东把李讷叫到了跟前。
毛泽东对李讷说:“别挑三拣四了,你也长大了,该考虑找个人了。”
李讷有些委屈地说:“不是我不想找,实在是找不到啊。”
李讷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优秀学生,据说在学校里也有男生追求过她,但她没有答应。毛泽东曾说:“你身份特殊,很多人不敢接近你。但你别觉得自己是毛泽东的女儿就怎么样,嫁给老师或者农民也挺好的。”
李讷被父亲的话说得哭了起来。她是父亲身边唯一从小就陪伴的孩子,现在听到父亲的严肃嘱咐,她感到非常委屈。
毛主席温和地握着李讷的手说:“我的宝贝女儿,爸爸不奢望你找个多么好的人家,只希望你能像你姐姐一样,找个普通的伴侣,平平稳稳地过日子就很好了。”
李讷听了父亲的教导后,没过多久,在“五七”干校里遇到了一个叫小徐的人。小徐为人老实可靠,对李讷也很喜欢。
李讷根据父亲的建议,仔细观察了小徐一段时间,觉得他是个很好的人,于是两人确定了关系。这件事传到北京后,毛泽东也非常高兴,他说:“只要两个人互相喜欢就行了。”
李讷结婚那天,有人开着吉普车喜气洋洋地来到她面前。李讷赶紧上前一看,原来是毛主席派的人来送礼物的。
“李讷结婚,毛主席送了什么嫁妆?”有人问。
领导人赠予他们一套《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全集》。
李讷非常喜欢父亲送的这份礼物。毛主席一直很在意她的学习,从她上小学到上大学,毛主席总是告诉她要爱上读书,学会读书。
“五七”干校里有鱼在水里游,猪在栏里叫,鸡鸭在圈里跑。他们的婚礼办得简单又朴素,两人的生活用品放在了一间房里,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小夫妻的新婚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李讷生了个孩子的事情很快就被毛主席知道了。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李讷和小徐的感情出现了严重问题,甚至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李讷想去井冈山,小徐说井冈山和我们这里的山一样,而且还有很多活要干。李讷觉得和小徐的很多想法都不一样了。这件事传到毛泽东耳朵里,毛泽东也叹了口气,觉得没什么办法。
另一边,李敏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这对毛泽东来说是好事,应该感到高兴。
1972年,毛泽东身体已经很虚弱。年初,他的老战友陈毅去世了。尽管自己身体不好,毛泽东还是坚持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并在会上对着陈毅的遗像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很快,上海传来喜讯,告知女儿李敏添了新成员,是个小女孩。当照片送到中南海时,毛泽东急切地让秘书把照片拿给他看。
照片里的小女孩非常可爱,秘书笑着说:“主席,这个孩子和您很像呢。”毛泽东仔细盯着照片看了很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秘书说,李敏的意思是想让您再给孩子起个名字。
那是在1972年,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的阶段。李敏怀上孩子后,曾给父亲发去电报,询问这个孩子要不要生下来。毛泽东非常严肃地回答说:“必须生下来,孩子本身没有错。”
现在看到这个健康的小宝宝,毛泽东心中涌起了无数感慨,不禁想起了多年前自己写的一首诗《卜算子·咏梅》。
寒风卷走了冬日的残云,雪花纷飞,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即便崖上冰封雪冻,仍有梅花傲然绽放。
花开不争艳,默默报春来。
等到山上野花盛开的时候,她在这花丛中微笑着。
这首诗赞美了梅花在寒冷中独自开放的精神。毛泽东问工作人员:你觉得“梅”字怎么样?
工作人员说:“梅字不错,寓意坚强和毅力。”
毛泽东点点头,说:“那就用‘梅’字了。”
“还有一个字呢,您打算用哪个?”毛泽东微微一笑:“那就把我的‘东’字给她吧。”
毛泽东的话语里充满了自信和欢笑,“孔东梅”这个名字传到上海后,李敏感到非常满意。两个孩子的名字都是外公起的,这真是太幸运了。
图 | 孔东梅
帮助孩子们
给孩子起名后,毛泽东非常牵挂自己的小女儿李讷,不知道李讷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怎么样,所以安排张耀祠去探望李讷。
李讷带着不满半岁的孩子,感到非常疲惫。生活没人照顾,她想请个保姆,但条件不允许。看到毛主席派人来了,李讷艰难地对张耀祠说,希望父亲能帮忙照顾孩子。
张耀祠回到北京后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他说:“李讷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要不您帮帮忙?”毛主席听后点点头说:“那就从我的稿费里拿出一部分来帮帮她吧。”
你觉得多少算合适呢?
“我建议您给8000元吧?”
毛泽东微微一愣,8000块钱差不多够全家花上两年的,心里有些舍不得。不过一想到女儿现在的情况和心中对她的愧疚,还是点头同意了。“那就从我的稿费里拿出8000块吧。”
毛主席在张耀祠离开的时候,把他叫住了,语气温柔地说:“李敏也当妈妈了,你帮帮忙,给李敏和毛岸青各送8000元吧。”张耀祠一听,立刻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
张耀祠明白李讷的情况比较特别,决定慢慢来,先给了她3000元,又给了一个存有5000元的存折。
李讷得到父亲的帮助后,忍不住泪流满面。她自己也没想到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那时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他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有一天,他和吴旭君聊天时提到,希望去世后能进行火化,再把骨灰撒进江河湖海,因为他生前吃了太多鱼。
吴旭君每次听到这些话都会感到非常感动。李敏来中南海看望父亲时,就把这些话告诉了李敏,李敏也感到十分感动。
1976年,李敏见到毛主席时,他老人家已经病重躺在床上,但仍然十分清醒。
毛主席见到李敏到来,主动伸手握住她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娇娇,你来看我了......娇娇,你为什么不多来看看我呢?”
自从李敏生了二胎,就很少有机会来北京了。听到父亲的话,李敏很想哭,她想告诉父亲自己也想多看看他。不过,李敏最后还是忍住了,什么都没说。
李敏轻轻托起父亲那双冰冷无力的手,紧紧贴在胸口。那一刻,她多么希望可以留在毛主席身边照顾他,可惜未能得到允许。
她非常希望把孔东梅也带到她父亲身边,让她父亲见见自己的外孙女。可惜,直到毛主席去世,也没有见到这个下巴上长了一颗痣的女孩子。
9月9日凌晨,李敏接到中央办公厅的电话,让他去中南海一趟。李敏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异常,收拾好后便去了中南海。她想着,可能是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想见见自己。
没想到,李敏来到中南海父亲的卧室,看到的是永远闭上眼的父亲。那一刻,李敏的大脑一片空白,伟大的父爱和对父亲的思念在时空里交织在一起。李敏痛不欲生,扑在毛主席的床前,放声大哭。
李敏怀着极其悲伤的心情,向毛主席的遗体告别。
“爸爸,我来了……”李敏伸出手,泪流满面地喊着,她多么希望能再看看那个一直牵挂着她的心上人啊!可如今,阴阳两隔,再也见不到了。工作人员告诉李敏,毛主席临终前,特意给她拨了8000元,但由于一些原因,这笔钱一直没能送到她手里。
李敏得知这些消息后,内心更加痛苦。毛主席一生都非常节俭,从未乱花过一分钱,留给孩子们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让李敏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的伟大。
小朋友们都很想念他们的爸爸。
毛主席去世后,李敏知道父亲生前非常关心妹妹,所以她经常去看望李讷。李讷的生活并不如意,一个人形单影只,每当这时,李敏就会紧紧抱住李讷,安慰她说:“别难过,我们的父亲是一位伟大的人。”
在姐姐和哥哥的帮助下,李讷渐渐走出了心中的阴影。她和李敏、毛岸青一起,多次前往韶山、毛主席纪念堂和延安等地,探寻父亲在革命时期的足迹。看到墙上那些熟悉的照片,父亲慈祥的面容又浮现在眼前。
在中南海的一间书房里,有一本特别珍贵的相册,李敏和李讷小时候常常陪父亲一起翻看。相册里记录了她们在中南海生活时的许多美好瞬间。李敏曾告诉李讷,在父亲留下的东西中,还有一张属于她的书签。
李讷知道后,眼泪顿时流了下来。那是她初中时亲手制作的书签,作为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她不知道的是,毛主席一直将它珍藏在柜子里。
“原来爸爸这么疼我。”李讷说道。
1981年,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来到李敏家中,询问她的生活情况和需要。李敏表示,她的生活很充实,父亲一直教导她要自立自强。不久后,中央办公厅给李敏送来了一台20英寸的彩色电视机、一台冰箱和8000元现金,并告诉她这些都是她父亲毛主席留下的遗产。
李敏突然想起了这件事,但她不舍得花一分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