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猛将郑维山有个奇特嗜好,开国元帅少见,在朝鲜显出威力
郑维山中将绝对是个典型的武人,带兵打仗那是雷厉风行,战场上无敌手。不过,这位猛将有个挺奇怪的嗜好,跟他那刚猛刚硬的形象差距挺大。
一、郑维山的古怪爱好
名将之所以能称得上名,将之所以出名,关键就在于他具备许多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特质。比如说性格特点或者兴趣爱好,如果善加利用,也能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助力。
他到底有些什么奇怪的兴趣爱好呢?
喜欢搜集对方将领将帅那些怪异的趣闻逸事。
如果只是处于普通的了解敌人情况阶段,那算是指挥员应会掌握的基本功,知己知彼嘛,也不算太稀奇。不过行家都知道,战斗中所谓的了解敌情,大致只是关注敌方将领的指挥风格、部队的战斗能力、人员装备的数量和品质这些方面,细节其实不用太过追求。
郑维山的不同寻常,就体现在这儿。
看郑维山那两本回忆录,能发现很多收集各种小道消息和趣闻轶事的迹象。
比如说关于国军“二郑”的那些趣闻八卦,还是挺有趣的。
郑维山回忆录《从华北到西北-忆解放战争》中,专门有一节讲到了这两位的故事。那二郑到底是谁呢?
一位是华北“剿总”底下九十四军的军长郑挺锋,另一位则是东北“剿总”管辖的四十九军的军长郑庭笈。这俩人是堂兄弟,都是海南文昌人,军衔都升到中将。
实际上,还有一位郑氏的名人,比他们两位的名气还稍微大一点,叫郑介民,是国防部中将次长。郑介民原名郑庭炳,是郑挺锋的亲哥哥。不过,跟华北和东北的战局没啥关系,郑维山也没有提到他的情况。
二郑的时间背景大概发生在石家庄保卫战结束以后,以及杨成武围攻张家口之前这段时间。
郑挺锋曾试图偷袭石家庄,可惜未能得手,反倒被傅作义奖励了一番。和他地下党的秘书关系也算不错,经常有些私话。听说堂弟郑庭笈被俘后,他心里挺阴沉,觉得前景不妙。两兄弟之间也有不少交流,表达着各自的忧虑和心情。
这些事儿大多跟打仗没啥直接联系,像是郑维山挺喜欢打听些闲碎事似的。
比如说涞水战役之前后,对三十五军的历史,特别是傅作义个人情况的讲述。涞水战役中,华北部队击溃了三十五军的主力被称为“虎头师”的新32师,而那师的军长鲁英麐也选择了自杀。郑维山借此分析鲁英麐自杀的原因,全面回顾了傅作义的成长历程。
特别是关于傅作义和三十五军之间相互成就的这种重要意义,描述得挺到位。从文字润色来看,这本回忆录大概是郑将军身边的工作人员帮他写或者润色过的。不过从角度来看,一般这些工作人员是不太可能关注到一个旧军阀的出身和过去的事情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战后再回顾傅作义三十五军的历史,看起来似乎没啥必要,真真不一定是如此喽。里面的道理,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至少对了解整体局势还是有点帮助的。
三十五军在损失新三十二师之后,傅氏很快对这支王牌部队进行了整顿补充,恢复其编制,重新安排军长,依然是华北“剿总”的主力之一,也是傅系力量中的佼佼者。知道这支军的过去、士气和作战决心,对于制定计划和指挥作战来说,还是挺有帮助的。
很多时候,打仗可不光看装备兵力,你两边的人马多寡,谁强谁弱,可不一定就能赢。要是双方彼此不太了解对方的战斗作风、指挥官的独特思路,或者部队的特长,那这些因素反而能变成战斗的放大器,让我方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局部甚至整体的优势,搞得对方措手不及,赢得比赛。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像1946年8月的泗县战役,这是我军头一次和桂系军队交手。光看兵力比,咱们这边明显占上风,可偏偏因为不太了解桂军的战意、他们死守的本事又特别强,打城的时候准备不足、策略也不太到位,结果就打得不顺,最终还是输了。
二、发育速度奇快
可以肯定的是,郑维山这些“八卦”兴趣,可不是战后随便打发时间的事儿,而是在指挥和谋划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拿新保安战役来说吧,郑维山在这次行动中可是出了不少力,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指挥能力。
中央军委下达命令,让杨得志兵团加快速度赶去阻击包围三十五军,只有郑维山的三纵队按时抵达。虽然三纵队的兵力比三十五军多点,不过三十五军的东面已经得到了傅作义派来的104军的支援。
郑维山在紧要关头果断决定分兵援助,从包围新保安的那部分兵力里抽调主力对付104军。这个办法让杨得志和罗瑞卿都觉得挺吃惊,要真把三十五军放走,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郑维山料想得到,104军的援军遭到击退,两股敌军还没汇合,三十五军也没能全力冲出去包围圈。
照实际战斗力来看,郑维山分兵的情况下,三十五军冲破三纵的阻挡,全力向东突围,应该没啥难度。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郭景云没这么干呢?毫无疑问,是郭景云那自以为是的骄傲,以及对傅作义的十足信赖,觉得三十五军在战术上不用太讲究,只要一直向东打,肯定能出得去。
郑维山抓准了郭景云的心理,这都是靠平常搜集到的敌方将领情报,再结合分析,想到的一个决策。虽然里面夹杂着一点赌的成分,不过,结果证明,他的赌对了。
积累各种不太常见的情报,延长观察的时间线,从郑维山早期作战的时候起,细细琢磨,就能看得更透彻。
郑维山将军的另一本回忆录《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用作战笔记的方式写成。在红四方面军时期,他也提到过一些关于敌方将领的情况,不过写得挺简单的。
就拿第一篇讲陕军王老虎的那次记事来说吧。
咱们说王老虎吧,他是30年代陕军四十九旅的旅长,名叫王毅武,脾气爽快,善打仗,敢光着膊膊挥舞大刀冲上去,战斗力挺强。人都叫他王老虎。这个人带领陕军四十九旅驻扎在陕南,几次主动攻击刚在川陕苏区站稳脚跟的红四方面军。传说这旅是陕西最厉害的,属于甲等编制,兵员充足,装备齐全,挺难对付的。
郑维山写到这个王老虎,反倒只提了几句他的性格和作风,一点都没啥详细信息。郑维山自己也说,那会儿他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估计没有啥全局意识,打仗也就凭着一腔热血冲动,爬山登坡就像冲锋一样,挺冲动的。
这个也表现出当时红军师、团级干部普遍对战术并不太在意的趋势。
这篇文章的主人是郑维山,我们不能为了凸显传主的光彩而过度美化。郑维山身处那个年代,难免带有一些时代的烙印,他的思想在后期华北和朝鲜的时候比较单纯,不过他还能主动去留意敌方将领,在同辈中算是比较不错的了。
到了华北解放战争期间,郑维山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战斗磨炼,他原本那点天生的敏锐反应变得更加敏感,大局观也逐渐拓展起来,侦察敌情的细节成了每次作战必不可少的本能反应。
像华北国军的军事长官换人这一事,郑维山都留意过。谈到李宗仁,他分析说,这些从旧军阀出来的人,有两面性,既参加过大革命,又变成了反动派。至于孙连仲,他形容为靠着弱势对抗强敌,打了不少胜仗,但反过来说,用强势对付较弱的解放军,反而屡次碰壁。
郑维山查到的消息里,孙连仲的行径真是没少惹麻烦。比如,他为了加强河北省会保定的城防,就在城墙四周忙着滥砍树木,结果还破坏了一些文化古迹,搞得保定的各界名流都反对他,有人还出面抗议。再比如,他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竟然采取地主和坏绅士们那一套做法,对待那些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亲共分子,甚至有点迹象异常的人,都是直接活埋,威慑那些反抗的人。
在攻打太原之前,郑维山可是下足了功夫,专门针对阎锡山做了详细的准备。
不仅仅是因为徐向前围城半年都没有攻下来,更因为这个山西的老牌军阀早已名声在外,做事风格独特,管理军队也有一套。毛主席那句“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在郑维山这里确实得到了切实的贯彻。
郑维山比较关注阎锡山三点:
一是善抓组织。郑维山感到阎锡山对我党研究颇深,深得以组织对抗组织之窍要,他在山西先后成立过青年救国团、建设救国社、山西人民监政会、晋绥人民监政运动同志会等等,阎还自
郑维山写下了阎锡山的一段精辟话:“明知道把人们组织起来会变成乱子(也就是青年反对军阀政府专制的叛逆苗头),不组也不行,因为不组织就让共产党趁虚而入,吃了亏;为了避免被人家钻空子闹乱子,还不如自己动手组织,自己掌控在手里,这样既能防止出乱子,又能堵住漏洞……”
郑维山能够察觉到阎锡山的这个细节,显出他的政治敏锐度可真是不一般。
第二个是集中搞经济发展。山西搞了不少实业,全部归阎的省政府管着,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山西的钢铁产业还能做到部分自给,真挺了不起的成绩。他还制定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号召通过制造业来振兴国家。阎锡山在经济方面的动作可不止这些,这只是郑维山所知道的一部分。
第三个就是老百姓对共产的反感。阎锡山在反共这事上玩了两招:一方面用“共产对共产”的策略,比如在山西推行物产证券、土地村集体所有、兵农合一之类的看似共产的措施,但其实都带点儿打算盘的味道。另一方面他也靠宣传战,阎家深知国府在宣传上远不及中共,于是亲自操刀写了六首“防共歌”,那些歌词挺俚俗,让不识字的老百姓都能一听就懂。反正他是讲究点儿花样,就是要弄得大家对共产党反感起来。
郑维山带兵到太原城下的时候,形势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徐向前指挥的华北一兵团已经围困太原好几个月,几乎耗尽了阎锡山的部队。而这会儿,我军又增添了杨得志和杨成武两个兵团,还有四野的一个炮兵师,整体实力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不过,郑维山还是保持着他平时研究敌方将领的好习惯。从他收集到的关于阎锡山的情报来看,至少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郑维山已经具备了兵团级指挥员那种开阔的心胸和眼界。
三、专业精深靠什么
不仅如此,郑维山在回忆录里,不光关心敌人的动态,对于我军状况也是特别用心,基本上是想把一切都记得详细一些。比如说,提到华北我军,他经常会把参战的部队名单一一列出,详细到部队的序列。反正就是想把我军的情况记录得越多越好,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细节,也要写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1945年底,晋察冀成立了野战部队,郑维山从全国各大战略区的大规模调动和升级中隐隐觉得了一些什么,他特别关注当时各部队的调拨情况、新军区的建立以及新野战部队的编制情况。对于那些部队的番号,还有主要领导人,这些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写得详细得很。
有人会觉得,郑将军写的其实是回忆录,战后二十多年嘛,这段特殊的时期难免会多写两笔,不一定完全是当时的真实记忆。
我当初也差不多有这个想法,毕竟郑维山曾经是北京军区的司令员,对华北老部队的历史发展,这方面的资料应该挺多,整理出来并不难。
但仔细分析一下他罗列的情况:
一是他列举的纵队和实际全部纵队的数量有出入,比方说,他提到的冀察纵队,只写了一个刘道生担任司令的,其实还存在另一个由郭天民担任司令的冀察纵队。两者都是冀察军区的部队组成的,刘道生那边的纵队由8旅和10旅组成,而郭天民那边的则包括6旅、7旅和9旅。
二是,所提到的纵队的负责人名字,记得不尽一致。有的只写了政委的名字,有的则还列出了副职的名字。
就这些细节来看,回忆录的内容大概是根据当年郑维山将军在阵中记下的,兄弟部队挺多,只是挑了自己经常打交道、比较熟悉的那部分,特别是在作战中担任主力的,做了一些选择性地记载。过了几年再写回忆录,可能也是参考这些资料慢慢整理出来的。
郑维山的作战笔记,把他后期在军事指挥上的水平提升得特别明显,体现得十分鲜明。
特别是在抗美援朝那段时间的回忆里,比如阵前讲话、战情报告和经验总结,几乎都能作为指挥官操作的典范,比如怎么分析美军的作战特点,怎么应对美军的炮火,怎么发挥咱们自己军队的优势,怎么搞好通讯联络,怎么加强坑道的防守,以及怎么消灭那些坚守坑道的敌人(主要是韩军)等方面,简直就是一套操作范本。
难不成以前喜欢研究敌方将领的“八卦”,现在就改成研究敌军战术的特点了吗?
这体现了现代战争由准现代化逐渐向标准现代化过渡的历程。
所谓准现代化呢,是笔者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这一阶段大约从大革命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那会儿,战争的形态已经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但指挥官的作战思想还是带着冷兵器时代那套平面、二维作战的顽固遗留,过度依赖人力,缺乏把人力和火力有效结合的能力。士兵的战术技术训练水平不高,机械化水平也不先进,兵力和火力的空间转换非常缓慢,甚至连空地配合作战都比较缺乏,几乎没有。
在衡量作战双方实力的比拼时,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敌我兵力对比。与所谓的现代化战争标准相比,这个衡量方式更偏向于看有多少作战单位,而不单纯是兵力的数量。比如说,投入了多少步兵师、装甲合成旅、空军作战大队、海军某特定作战编队、战略轰炸机大队、常规导弹旅等等。
作战单位其实是装备和兵员的结合体,考虑到现代战争中机械化投送能力的强大,这些因素一般都是一块儿说的。
现代化战争离不开兵力支持,节奏一般偏慢,所以指挥官的决策水平和指挥风格,往往影响战局走向。郑维山研究阎锡山、傅作义、郭景云,甚至王老虎,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在对抗美军时,经历二战淬炼的美军早就完全步入了现代战争的节奏,指挥官的个性和作风在赢得胜利中的作用其实比较有限,最主要的还是整体体系的作战能力。
郑维山没有拘泥于国内过去那套传统的战争模式,也没死板地认为美军就像国民党军一样作战,从指挥方式到战术思想,他的转变可真是挺快的。
在那么多带兵上朝作战的将领里,郑维山这个转身转得干净利索,真算得上是帅气又潇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