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如厕难题难解,印度或将修建上亿座厕所


前言

莫迪站在台上大声宣布:“我们为印度建了一亿个厕所”,这听着确实挺牛的,但台底下的普通印度百姓却一边点点头,一边悄悄地走向田野去了。

数据显示,虽然露天如厕的人数从60%降到29%,但里面有74%的厕所根本没法用。莫迪这场号称“厕所革命”的大动作到底算不算成功,是个悬念,还真说不上清楚。问题不在于厕所的数量多不少,关键是在那些厕所能不能用、愿意用、敢不敢用,才是关键所在。

厕所修了,但人没进去

2014年,莫迪一上台就挑起了“清洁印度”的大旗,声称要在五年之内彻底杜绝露天排便。这个计划虽然看起来挺严肃,目标也挺高:到2019年甘地诞辰150周年的时候,要做到“家家都有厕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投入了上千亿卢比,据统计,五年期间建了超过1亿个厕所。

听起来挺不错吧?别急着鼓掌啦,印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这场“胜利”还差点意思。到2019年,农村地区真正能用上厕所的家庭只有71.3%,还有3.5%的受访者说,家里明明有厕所,却从来没用过。

更尴尬的是,部分邦早就宣布“彻底搞定露天如厕问题”了,可实际上,村民们还是每天跑到野地里,比如哈里亚纳邦,一个村子里有200多口子,居然没有一个在家里上厕所的。可这个邦早在2018年就自称实现了“如厕自由”哦。

问题不仅仅在数据“水分”上,更在厕所的实际情况。奥里萨邦超过一半的家庭连个厕所都没有,其他地区即便有厕所,也可能就那种用竹帘圈起来的空地,没水、没灯、没门、没顶,甚至连能冲洗的设施都省掉。政府说“每家都有厕所”,可老百姓反映“上不了厕所”,这不是打脸,简直都找不到脸了。

修厕所容易,改习惯太难

厕所革命不只是个工程项目,更是个文化问题。在印度的老传统观念里,厕所被看作“脏东西”,放到自家里就像是在亵渎神灵似的。

《摩奴法典》里明确记载:排便要远离家门,以示“干净”。许多家庭,尤其是那些高种姓的婆罗门,对在自家如厕避之唯恐不及。他们宁愿走几公里远的田地,也不愿在自家院子里“解决”。

娜莱的故事就挺有代表性的。这位中央邦的姑娘,因为丈夫家坚持不建厕所,她气得离开了家。她的公公一句话说得直截了当:高种姓的人怎么能在家里上厕所呢?那可是低种姓干的事。

种姓制度把厕所不光当成“卫生设备”,更成了身份的象征。达利特这些被叫作“不可接触者”的人,专门负责清理粪便,想上厕所这样的事就变成了一种“低贱”的象征。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要是想靠“补贴政策”来解决,恐怕很难。

文化观念不配合,直接就影响到政策的落实。就是政府给补贴,建起来的厕所也未必有人用。即使用上了,也可能没人打理。要是厕所变成“脏乱差”,老百姓还能愿意进去?修厕所这事容易,关键是用厕所难,难在观念、难在习惯、还得看社会结构。

钱花了不少,问题解决了吗?

莫迪政府在厕所革命这场“基建大戏”里,投入了不少资金,每个厕所预算差不多1.2万卢比,但真正到施工队手里的钱,根本不到三分之一。承包商阿尼尔坦率地说,四成的“打点”官员,三成被中间商拿走,剩下的才轮到施工方。因此啊,许多厕所根本不是用砖头盖的,而是用竹帘搭建的,蹲坑堆得像展览品,水和门都没有,顶也没盖。

政府曾说过,要在五天之内搞定3.2万个厕所,平均每分钟要建4.4个。这“基建神话”听着挺牛逼的,感觉像印度版的“速度与激情”。可实际情况呢?厕所一排排盖好,却像空壳子,没人用也没人打理。验收官只关注数量和照片,不在意质量和实用性,结果一堆厕所变成了“摆设”,成了政绩工程的“背景墙”。

除了那些虚假的数字和差劲的施工,腐败问题也成了个大麻烦。一笔资金一拨出去,经过层层盘剥,能真正留下一座实用厕所的,已经算是个奇迹了。百姓拼命用脚投票,不愿意用这些“陷阱式厕所”,结果就是厕所建了、钱花掉了,问题反而没解决。

卫生危机背后的女性之痛

厕所问题不仅关乎卫生,还是女性安全的大事。在印度,大概有60%的性侵案发生在女性深夜外出去厕所的时候。别走神,没搞错,半夜里出去上个厕所,可能就变成了一场生命危险的冒险。

在拉贾斯坦邦,一位女子因为丈夫不愿意修建厕所,最终选择提出离婚。她坦言每天得等到天黑,才能偷偷溜出去野外方便。法院也站出来支持她,认为这简直是一种折磨。这事儿不光是个人的悲剧,更反映出公共管理的败局。

露天排便带来了严重的水源污染问题。恒河水每100毫升中就有几十种细菌,大肠杆菌超标达200倍,每年有18.5万印度5岁以下的孩子,因为喝到被粪便污染的水而死于腹泻,占全球类似疾病死亡的近三成。这些数字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真真实实的家庭痛苦和无数家庭破碎的悲剧。

说到恒河治理的事儿,那真是走了不少弯路。莫迪政府拿出2000亿卢比想搞好这河,可审计一查,大部分钱要么给挪用了,要么项目一直延迟,没有一个像样的结果。治理恒河的梦想还在,但河水依旧漂浮着泡沫,还是没能改变那水的模样。

结语

厕所革命可不是简单地“修几个坑”那么容易,它其实是一场考验系统能力的大事。印度的问题不是没花钱,而是在钱用错地方;不是没修厕所,而是修了也没人去用。文化观念、社会结构、治理水平这三座大山横在面前,要想让厕所革命取得成效,得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

莫迪这场厕所大战已经打了十年,成败可不能光看数字,真正的文明不是修了多少厕所,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安心、体面地去一次厕所,否则一亿个厕所,也换不来一个干净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