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规矩?以色列偷袭卡塔尔,定点清除哈马斯高层,手段引发争议
九月九日凌晨,多哈的天突然被撕开了一道光。卡塔尔人原以为是普通夜航飞机的航迹,但很快,一声巨响让整片街区陷入混乱。浓烟在一栋三层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上空翻腾,二楼的墙体炸出一个大洞,钢筋裸露,外立面被熏得乌黑。奇怪的是,三楼几乎完好,主体结构并未倒塌。
几小时后,以色列军方承认了这次行动,并且毫不避讳地说,目标就是哈马斯的高层领导人马沙尔,目的只有一个,斩首。他们强调,这不是针对卡塔尔政府。但事实是,这不只是马沙尔一个人的死讯,楼里还有好几名哈马斯的重要人物当场丧命或重伤。
现场的毁坏程度,看得出攻击武器选择得很精准。军事专家猜测,这很可能是一到两枚中等当量的钻地弹或者精确制导炸弹,从击中位置到保留三楼结构,都体现出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手法。这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为了确保关键人物无处可逃。
更具戏剧性的是,半岛电视台援引消息称,当时楼内正在开会。会议的主题竟是组建谈判代表团,与以色列就加沙停火进行磋商。结果还没开完,导弹先到了。有人怀疑,这就是一场设局,前脚放出愿意谈判的信号,后脚利用情报干掉对方的核心人物。
如果这是巧合,那就太凑巧了;如果不是,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心理战。卡塔尔和以色列之间并无直接冲突,更没有到动用跨境空袭的程度。像这样在别国首都动手,毫无预警,国际法摆在那里,很难说得过去。
事实上,以色列过去一年类似的行动已经不少。就在上个月,以军空袭了也门胡塞武装的总部,还炸死了该组织的总理。这一年里,伊朗革命卫队的指挥官、核科学家都在以色列的定点清除名单上。模式很固定:摩萨德提供情报,战机从安全距离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打击范围极小但致命。
这次很可能也是同样的剧本。外界推测执行任务的是F-35或者F-16,而更引人注目的是背后的美国角色。卡塔尔的防空体系几乎依赖美军驻乌代德空军基地,这里还是美国在中东的指挥中心。如果没有美方点头,以方战机要想从容突破卡塔尔的防空网几乎不可能。
以色列媒体甚至直言,在行动前,以方已向美方通报并获得“批准”。白宫对这个说法没有正面回应,但这个细节足够让美国陷入舆论风暴。因为这是什么意思?是美国间接参与了对卡塔尔的军事打击。
这样一来,以色列是打击了哈马斯领导层,美国却成了被骂的那一个。中东不少国家很快发声谴责,指责美以合作“侵犯主权”。对美国来说,这种指控是致命的,因为它会直接削弱自己在地区的外交公信力。
更重要的是,被炸死的马沙尔是哈马斯主席。任何谈判都是人来推动的,关键人物没了,剩下的人是继续坐下谈,还是立即报复?哈马斯方面的反应没有悬念,他们公开表态,要“以血还血”。
这种情况下,加沙的局势可想而知。过去几个月,那里本就动荡不安,武装冲突和空袭没有停过。现在谈判的大门被当场炸塌,剩下的是滚雪球式的对抗情绪。和平停火的可能性,几乎被炸成了灰。
在这场行动中,以色列展示了它的两张底牌。第一是精确军事打击的技术优势,从越境到发射导弹,再到精准「击中二楼」不误伤三楼,说明战术能力很成熟。第二是它的情报渗透能力。如果不是掌握到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名单,根本不可能做到如此收缩性的定点打击。
但问题是,技术优势能消灭一个人,却未必能消灭一种力量。哈马斯的领导人可以被一次次“清除”,可后面总会有人接任。而且,越是用这种方式斩首,越容易让支持者在仇恨中团结起来。这不是第一次证明这一点,伯列兹、阿里·贾巴里、法蒂·沙卡基……过往一长串名字都是例子。
跨境的操作,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政治上的恶化。卡塔尔虽然不直接参与哈马斯的军事行动,但它长期为哈马斯和加沙地区提供人道和资金支持,这本来是地区间微妙平衡的一部分。现在这些支持很可能会升级成实质性的政治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行动的连续性。去年、前年,以色列的定点打击行动频率都在增加。而且不仅限于巴以之间,还延伸到也门、叙利亚甚至伊朗。这样的趋势会让周边国家始终处在紧张状态中,也让他们对美国的防务承诺打上问号,既然你能让别人进来炸我,那我凭什么信你能保护我。
很明显,以色列打的是“战术胜仗”,但很可能输的是“战略”。短期内它削弱了哈马斯的组织指挥能力,可是从地区格局看,每一次跨境定点清除都是在消耗自己可能的外交回旋空间。而且当美方被捆绑在同一艘船上,美国在中东调和矛盾的能力就会被进一步削弱。
加沙的未来不难想象。暴力循环一旦启动,不会因为少了某个人就自然终止。更糟的是,外界对这种所谓的反恐行动合法性质疑越来越多。国际舆论从最初的“两边各有说法”,逐渐变成批评定点打击和侵犯主权的声音占据上风。
所以,当如今的多哈还在清理废墟的时候,问题已经不只是卡塔尔和以色列之间的事,也不只是哈马斯的下一任领导人是谁。各方都知道,这颗被空袭引爆的火种,不可能只烧在一栋建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