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背锅侠”:谁在替谁扛雷?


老林卸任副镇长后终于敢开口说话了——去年县里主要领导拍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环保手续不全被叫停,问责名单里唯独他一个“监管不到位”的副科级干部成了靶子。这场景熟不熟?像极了电视剧《县委大院》里新人林志为被同事小赵当面“甩锅”的桥段:领导让改会议时间,小赵传话出错却倒打一耙,愣是把“锅”砸给新人。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比艺术更荒诞!

基层干部兜里的“锅”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属于“被动接锅型”,比如南宁某区搞出“处级领导植树区域”的闹剧,最后通报竟甩给“工作人员小王理解不深不透”;有的则是“主动揽锅型”,像湖南某事业单位办公室主任,为讨好领导主动扛下3万元购物卡送礼的责任,结果巡察组一查全员处分。更魔幻的是,有人真信了“背锅换前程”的鬼话——某县自然资源局干部替领导顶雷,承诺的副科提拔随着领导被查直接泡汤。这年头,连“锅”都开始搞欺诈营销了!

“甩锅”这门行为艺术,早已被官僚体系玩出花来。转发文件能甩、分配任务能甩、督查检查更能甩,最后“锅锅”砸向基层。某些领导一生气就问责,想问谁的责问谁的责,说免职就免职。西南某地群体性事件追责时,县领导觉得范围不够广,索性把无关部门也塞进名单凑数。更绝的是某省环保督察期间,有个区一个月内对同一干部问责6次,连脱产学习未参与工作的3人也挨了党纪政务处分。这问责的尺子,量的是权力大小而非责任轻重!

“背锅侠”泛滥的背后,是问责制度的靶心偏移。中纪委早就点破:一些地方专挑“软柿子”捏,问责下级代替上级、问责一般干部代替领导干部。东北某市疫情防控问责40多人,90%是乡镇以下工作人员,20多人竟是村级防疫员。当问责变成“对下不对上”的游戏,制度设计的初衷早已崩坏——本该激发担当的利器,愣是成了寒心泄气的工具。

更可怕的是“背锅”引发的连锁反应。干部们学“聪明”了:干活前先琢磨怎么留证据撇责任,而不是怎么把事办好;有的干脆“躺平”,对问责麻木到“轮流背锅成家常便饭”。某省纪委监委干部说得透彻:正常问责为纠错,“背锅”式问责却让干部觉得是在找替罪羊。当政治生态里充斥“劣币驱逐良币”,最后埋单的永远是老百姓。

根治“背锅”乱象得靠精准问责。江苏出台12条举措界定权责关系;四川用工作规程锁死问责程序;云南昆明把问责拆成6环节,让党风政风监督室、案件审理室互相制衡。淮安市清江浦区更较真——村级集体资产出问题,不上追到区农水局监管责任决不罢休。这才是问责该有的样子:权责一致、错责相当,让板子打到该挨打的屁股上!

问责终究是手段不是目的。新修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明确“三个区分开来”,给干部容错纠错的空间。湖北某市纪委书记说得好:问责不是越多越重越好,得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那些被问责的干部也不该“一棍子打死”——河南就在探索影响期满后表现好的干部照样提拔。毕竟问责的终极目标,是唤醒责任意识而非制造替罪羊。

老林们的委屈不该成为常态。当官僚主义的“锅”不再乱飞,基层干部才敢撸起袖子真干活——否则哪天雷劈下来,扛祸的永远是弯腰做事的人。精准问责的尺子量下去,量的不仅是责任轻重,更是公平正义的分量!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