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谁赔谁?背锅不全是骑手 无人机占道也该担责
这事儿要问一句:轧了无人机,是骑车的小兄弟该背锅,还是无人机主该掏钱?答案并不那么简单——它看起来像一场谁赔谁的算账,实际上是责任、常识和公共秩序的一场小型博弈。
事情很直白:9月2日,广州某条街边小店里,哥俩轮班忙活。化名明仔的弟弟骑车去送货,店门口原本就停着几辆非机动车和他们自己的三轮车。他倒车没出一米,“咔吧”一声,下来一看——轮下竟然压出一架无人机,左侧机身变形、螺旋桨坏了。这玩意儿明显不是塑料玩具,材质高档,市价不菲。无人机主到场没闹腾,只要按市价的80%赔偿,算下来十多万对小店来说就是天文数字。监控显示,无人机事先就停在那儿,而且贴地很低,从骑手视角几乎看不见。两兄弟心里那个委屈,真像踩到个“隐形炸弹”。
网上两派人马开撕:一边说“路是人的,飞机没路权”,无人机占在人行道停放本身就是风险,机主该担责;另一边说“开车(车、车、三轮都算)上路前得看看”,骑手有义务启动前巡视,不能完全免责。这话有理也有理,问题是事实和规则在哪一边更站得住脚。
1● 证据很关键
监控不是风口浪尖上的空话,它能证明无人机确实先停着、位置低矮难被察觉。这对责任划分很有分量。没有视频,只剩口说无凭,调解难度倍增。
2● 制度与常识都要跟上
如今无人机管理还不够细,部分爱好者随意在街边降落、停放,把公共空间当自家后院。对公众安全隐患不重视,也反映出监管和公民素养的双重短板。
3● 怎么处理更靠谱
博主给了可操作的建议:先别急着上法庭,优先走协商或社区调解;必要时请第三方把监控和损伤鉴定落实;无人机主可查保险理赔或承担部分损失;小店和骑手以后多点防范心也没错,但不应被要求承担完全无法预见的全部责任。与此同时,呼吁主管部门尽快明确公共场所起降和停放规则,并加强宣传,别让“高科技”变成城市治理的盲点。
这场小摩擦背后,折射的是城市治理、科技监管与公民素养的交汇问题。你怎么看?是无人机主该自负其责,还是骑手也该自检自查?欢迎在评论区把你的观点丢出来,让大家一起把这出小闹剧变成一次社会公约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