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热退潮?副区长亲自下场押宝村晚!


那场席卷全国的烧烤狂欢,给淄博带来了泼天的流量,也留下了一道无形的考题。当热潮退去,淄博的下一张牌,到底是什么?

博山区副区长任鸿星,在9月3号的会议上,给出了他的答案。这场名为“文体服务工作会议”的碰头会,听起来平平无奇,但字里行间,全是淄博对于“后烧烤时代”的焦虑与盘算。

靶心已经非常明确:不能让淄博仅仅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网红城市”,必须找到可持续的吸引力。

任鸿星亲自坐镇,推的不是什么宏大项目,而是两个看起来非常“接地气”的棋子:

第一颗棋,“文悦博山 恣在村晚”。说白了,就是把农村的联欢晚会(村晚)做成一个品牌。

第二颗棋,“家乡文体推介官”。本质上是发动群众,用短视频的方式,自己给家乡代言。

这两步棋,走得极其微妙。

淄博烧烤的爆火,核心是 grassroots,是民间自发的狂热。官方在其中扮演的是“服务者”和“维护者”,而不是“主导者”。这种成功路径几乎无法复制。

现在,官方亲自下场,试图用行政力量去“策划”和“引导”一场新的文化热潮。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能否再次点燃民间的参与热情。

任鸿星的讲话,与其说是工作部署,不如说是一次战前动员。他反复强调的几个词,暴露了真正的要害。

“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化任务,而是关系到博山乃至淄博未来形象的政治任务。烧烤的成功让上级看到了淄博的潜力,现在所有人都盯着,看你还能不能再创奇迹。只许成功,不许敷衍。

“在‘群众参与’上求突破”。

这才是真正的难点。烧烤热,是年轻人用脚投票,用手机传播出来的。而“村晚”,传统上是中老年人的舞台。如何让已经习惯了线上娱乐的年轻人,对线下的“村晚”产生兴趣?如何让习惯了自娱自乐的村民,把“村晚”办出能吸引外地游客的水平?这背后需要的是极强的策划和运营能力,远不是发个文件就能解决的。

“在‘协同联动’上聚合力”。

这直指政府内部的执行效率问题。一场看似简单的“村晚”,背后牵扯到宣传、文化、旅游、交通、安全等多个部门。烧烤热期间,淄博各部门表现出的超高协同效率,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任鸿星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那种“战时状态”下的执行力,常态化、机制化。他要确保,当指挥棒挥下时,整个官僚体系能像一部精密的机器一样运转,而不是各自为政,互相推诿。

所以,这场会议的真正博弈方,根本不是台上的领导和台下的干部。

而是三个看不见的对手:

一是路径依赖。如何摆脱“烧烤思维”,不再幻想一夜爆红的神话,而是踏踏实实地耕耘一个全新的文化IP。

二是官僚惰性。如何将一个高层的战略意图,不折不扣地传导到最基层的每一个执行者,避免出现“上头火热,下头冰冷”的局面。

三是大众审美。如何精准地把握住当下公众的兴趣点,让官方主导的活动,看起来不像是一场刻意的“汇报演出”,而是真正能让人“恣在”其中的文化体验。

淄博的牌局,已经从烟火气的烧烤摊,转移到了更考验耐心的文化领域。任鸿星押下的这两颗棋子,本质上是在用一场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去赌一个自下而上的文化奇迹。

这不再是关于一顿烧烤,而是关于一座城市如何将偶然的运气,转化为长久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