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与白崇禧,谁能力更强?两方面对比后,差距明显不在一个层级


有人说,比较傅作义和白崇禧就像比拼东北大酱和广西螺蛳粉——看起来都很香,各有各的味道,但一到真刀真枪地上,比的可不是香味。傅作义在北平被围时选择起义,成了“知进退”的典范,不少人盛赞其大局观。白崇禧则敢打敢拼,昆仑关一役让日本人知道了中国铁血的味道。可圈可点的军功背后,争议也不少:傅作义是“顺大势而为”,还是投机取巧?白崇禧保全地方,是明智的自保还是不够勇猛?两位将军的生平到底哪位更值得后人称道,这个谜团不解,还真让人有点心痒。

层层剥开历史这颗老洋葱,最核心的那圈,其实还是两人的“同学情”。保定军校出身的傅作义、白崇禧,经年累月各自练就真功夫,但都在国民党内部属于“中流砥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也不是边缘角色。他俩能走到这么高的位置,依靠的不是关系户,而是实打实的战绩。

傅作义曾在绥远抗击日军,百灵庙一场大捷,让日伪心惊胆寒。老百姓说起他:就像冬天灶台上的热水,最冷的日子也能冒几股温度。白崇禧这边,在南方桂系阵营里能量十足,一有风吹草动,广西、湖南乡亲们议论他就像村口看大戏,既期待他上场,也议论他的“保守”。抗日时白崇禧组织会战,桂柳会战时虽未能一举成功,但“能抗能守”的名声传开,老百姓感慨:打一仗,邻居家再抢不到盐也还能活;可惜没能趁热打铁改变整个南方战局。

表面上两位将军总算各守一方,无风无浪。傅作义在绥远防线上,北风呼呼,他面不改色;白崇禧在广西,山雨欲来,他讲的是“稳住阵脚”。可这只是表面的安静,水下暗流涌动。

有人质疑傅作义当年百灵庙的胜利,是“地利+天时”,多多少少点运气。他最后和平起义,背后有多少是权衡利弊,有多少是为民请命?还是明哲保身?白崇禧这边,桂系一路保存实力,关键时刻更愿意守家门口。不少人批评:缺乏一锤定音的勇气,眼睛盯着广西的“一亩三分地”,放弃了整个国家的大棋盘。时间一推移,双方的争议在历史的锤炼下慢慢浮现,各自的小算盘也越来越清晰。

正在大家以为故事已经定型时,1948年到1949年,傅作义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带着手下几万大军在北平(现在的北京)起义。原本是死守到底的局面,一夜之间变成了“和平献城”,百万人保全性命。这一招让蒋介石措手不及,也让解放军喝彩。他成了北方和平的敲门砖,历史的车轮彻底驶向了另一个方向。

白崇禧却在同样的大势下,依然“保守为主”,聚焦桂系组织,不愿贸然与共产党合作,最后桂系一败涂地。身为号称“活诸葛”的他,却没能活用于全局,反倒把战略眼光绑死在一角。前面埋的伏笔——谁能把握历史大势、能否包容异己,到这个阶段全都爆发出来。傅作义的果断起义,直接颠覆了原有格局,而白崇禧的坚守却错失了关键节点。

表面上北平起义后战事平息,可背后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傅作义的“先和平、后交权”,也让不少曾跟他奋战多年的老部下有些怨言:到底为谁卖命?有些人认为这是明智的大智慧,有些则觉得被“卖了兄弟”。此时、京津冀并没能一夜安定,社会秩序重新洗牌,傅作义的老部队也经历了一场“大换血”。

白崇禧失败之后,带着遗憾去了台湾。原本团结一体的桂系分崩离析,自家兄弟反目,广西也彻底失去了扭转乾坤的机会。他想和蒋介石分权平衡,结果成了局外人。虽然没有被一网打尽,可各方错失团结、外有新中国的步步追击,内有自家人的明争暗斗。他们的未来在岛上只能回味往昔,家国中兴无望,一腔热血化为台湾的浪花。

说到这,一些人肯定要站出来捧傅作义,说他权衡大势,救了北平百姓,是个大英雄。“和平起义?魄力!”咱一大早也这么以为。可兄弟们出生入死,没想到最后是一纸命令就交枪。你要真说他只为民请命,给历史脸上贴金,可老部下呢?是不是心头插了根刺?至于白崇禧,“保家卫国”?保到最后都在保自己,把整个桂系活活堵死。这“稳健、谨慎”,要是没有历史大潮推一把,能不能留个好名声?你说傅作义识人,用陈长捷、董其武,选人比抓娃娃还准。可后人没了舞台,再牛的人才,没政治大树遮风挡雨,也只好自谋生路。再看白崇禧,号称团结,却把广西搅成一锅粥。真要夸他们,两边都值得写悼词,真要吐槽,谁也跑不出历史的调侃。

同样保定军校出身,一个“顺水推舟”,成了百姓口中的“和平英雄”;一个“固守地方”,却被后人弹劾为“桂系守成派”。难道最后历史就该嘉奖顺势者、责难坚守者?傅作义的临门一脚,是高明还是圆滑?白崇禧的最后孤注,是耿直还是目光短浅?你觉得,这样的结局,真的公平吗?历史到底该嘉奖哪种人?欢迎下方留言,喷子、理客中、支持派,咱们唠一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