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遭敌围困,危急时刻路边书写七字谜题敌人未能破解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这样不仅方便跟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还能第一时间看到最新内容,感谢啦!
毛主席的一生背负着各种标签,不管是哪种身份,都能看到他那自信满满、泰然自若、果断坚毅的鲜明特质。
他文武兼备,真是个楷模,他在战争指挥上的高超技巧,为中国革命续航了不竭的动力,引领着人民不断向前。
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的确有不少让人心跳加速的精彩片段。
有一次,他在山上被敌军围得水泄不通,危急关头,他只靠在路边随手写的那七个字,竟然奇迹般地摆脱了追兵,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件事,令人不得不感叹,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卓越聪明、胆略以及对革命事业坚不可摧的信仰。
以退为进,撤离延安
1946年6月,国民党突然发动内战,局势瞬间变得紧张起来。中原解放区最先遭殃,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疯狂攻击,战火一下子蔓延开来,全面打响了内战。
不过,靠着共产党的坚决抵抗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在正面战场上打败了超过71万敌人,蒋介石想要全面进攻、快速夺取的计划很快就泡汤了。
国民党只得改用集中火力、重点攻击的战术。
当时,延安作为中共的核心政治基地,在国内的影响力无人能及,因此蒋介石把它当成了主要的攻击目标。
1947年春天,蒋介石调动胡宗南率领超过25万大军,还配备了不少飞机,随时准备支援,要攻占陕甘宁边区,特别是延安的心脏地带。
那会儿,双方的实力差异可真说得上悬殊:共产党在延安的部队才2.6万多一点,跟对方比起来几乎十倍有余,装备方面差距也非常明显。
不过,陕甘宁边区的老百姓和中央领导人心往一处想,劲头十足,打算用拖延敌人、等待时机歼灭他们的策略来保卫延安。
刚开始的延安保卫战中,共产党在战场一线还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鉴于胡宗南部队兵力多、装备优,进攻信心也很足,这让延安的局面变得越来越紧张。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做出了个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极具远见的策略——主动撤离延安。
毛主席心里明白,蒋介石以为只要占了延安就算赢了,其实这反而是他败局的开端。
他决定用延安作为交换,希望换来全国的解放。
他慢慢跟大家讲明:打仗不该只在意一座城、一片土地的输赢,主要目标还是要把敌人的有生力量搞垮。
毛主席拿第五次反“围剿”时那句“不放弃一寸土地”的口号为例,指出盲目硬碰硬,不考虑自家实力与敌人拼杀,实际上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走错了路。
这话体现出毛主席对整个战局的透彻理解和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1947年3月18日,毛主席带领中央机关和当地群众迅速离开延安,赶到子长县王家坪,与其他率先撤离的领导干部会合。
事实证明,毛主席作出的这个决定真是百无一失。
党中央一撤离延安,没直接远走他乡,而是还留在陕北,继续与胡宗南的部队周旋。这让对方搞不清楚形势,也无法抽调兵力去支援其他战场,反倒为后来取得胜利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绝境显从容
1947年3月29日,距离党中央从延安撤出来已经过去了十多天。
胡宗南占领了“空城”延安,但他也清楚自己并没有真正拿下中央,也就不是百战百胜。于是,他就像嗜血的野兽一样,把目光横扫到方圆的每个角落,疯狂地在山山水水里搜寻中共中央的蛛丝马迹。
这会儿,毛主席一行已经移到陕北的清涧枣林沟村,正在那里召集会议,商量下一步中央机关的行动安排。
接下来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西北的人民解放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不停地和敌人斗智斗勇、进行袭扰,让他们忙得焦头烂额,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把他们消灭掉。
在党中央撤走延安差不多一个半月的时候,西北人民解放军连续赢下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这几场战役,歼灭胡宗南部队约一万四千多人。
这事儿不仅打下了西北战场最终获胜的基石,还对全国其他战场的战局起到了很好的呼应作用。
不过,胡宗南毕竟掌控着大批兵力,中共中央还是感受到不小的压力。
1947年5月14号那会儿,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差点被胡宗南那帮人追上,形势挺危急的。
那天,西北解放军在真武洞搞了一场庆功会,专门表彰这几天来取得的几场重要胜利。
可当时毛主席并不在这儿,而是和中央机关一块儿留守在王家湾。
正是这个时候,胡宗南的部队正在黄土高原上进行“武装行军”。
一听说中共主力要往西线冲锋,他赶紧带队直奔王家湾去了。
胡宗南的行动真是快得让人惊讶,一眨眼的功夫,他的前锋就离毛主席的驻地几十里,枪炮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啦。
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带领大家向西边撤退。
大家都搞不明白:敌人明明从西面进攻,往西跑岂不是自己跳进陷阱嘛?
毛主席说过:敌人从西南方向过来,很明显是想逼我方东渡黄河。
咱们不能顺着敌人的心思办,要是直接西插到敌人的侧翼,就能轻松退走了。
这个决定真挺冒险的,很多同志都挺担心的。
不过毛主席稳住气氛,淡定地说,敌人其实是“我们请来的”,追不上我们。
在撤退的路上,细心的任弼时提醒参谋,要把部队走过的痕迹都清理干净,免得让敌人发现我们的撤退路线。
可是毛主席挡住了任弼时的建议。
他不但没有去除痕迹,反而在路边瞧瞧地竖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毛主席由此上山”。
延安那些“空城计”的韵味还在,毛主席又在这里设计了另一场“空城计”,对胡宗南下了圈套。
果然没让毛主席失望,胡宗南也没有沿着那个路追过来,中央机关就这么奇迹般地甩开了追兵。
艺术般的战略眼光
毛主席既是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又是非凡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他那雄伟的气势和超凡的眼光,在写作和指挥战事时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毛主席的战术指挥风格,主要表现为在迷雾中保持清晰的战略自信,以及具备一针见血、能赢得胜利的超强眼光。
这可以说是一种在纷繁复杂的冲突中锻炼成功的智慧:当敌军逼近,他善于借势利用,把赤水河变成牵引四十万追兵的绳索。
那会儿国土失守,他在《论持久战》中把日军的“强”拆解成资源用光的必然结果,把中国的“弱”变成了一个长期蓄势的火炉。
那些老派的军事家死守城池的时候,他却果断放弃延安,把原本的空间劣势变成了机动战的有利条件。
关键在于把战争变成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转换体系——敌人的堡垒链变成了分割对方兵力的囚笼,而追击的部队则被用作调度的筹码。
甚至那些负责断后、牺牲的部队,也能借助时空转换,变身为全军安全的战略核心。
这类艺术已不单单局限于战术层面,在西南山区,他把封闭的环境变成了革命的熔炉,依靠“支部建在连上”的办法,把军队打造成一个不断转化矛盾的流动引擎。
最终,敌人每一次的进攻,都变成了我方新势能积累的基础,打造出了在全球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借敌之力破敌之势”的指挥模式。
到现在为止,毛主席的思想和战略眼光,依然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引领大家不断前行的灯塔。
参考资料:央视网,2014年01月02日,伟人毛主席在生死关头;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2023-03-23,延安保卫战:七天七夜的顽强阻击;人民网,2013年12月6日,[延安十三年]三、转战陕北,共产党员网,揭秘毛主席为何在1947年放弃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