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开国上将肖华未解之谜
中共最年轻上将
肖华失踪之谜
1930年,毛主席将年仅14岁的肖华托付给了红四军政委罗荣桓,并预言道:“此子日后必成大器。”自那时起,肖华从兴国的“赤子”蜕变为少共国际师政委,又从冀鲁边区的“稚嫩司令”成长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由于年轻,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身上笼罩着一层传奇色彩。当《长征组歌》的旋律在神州大地回荡时,人们再次记起了诗人肖华。然而,在“文革”期间,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七年光阴似箭,他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再次现身于天安门城楼上。肖华的失踪,成为了众人心中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肖华因与江青、叶群结下梁子,在文革期间不幸遭受了无端的报复。
肖华尽管对毛主席十分崇敬,但对他身边的江青一直保持着距离。原来,战争年代肖华在江青的家乡工作时,就了解到江青品行不好。“文革”前,江青一直想到总政兼职,并找肖华谈过,肖华没有答应。50年代,一位中央领导人的夫人向肖华反映叶群的男女作风问题。从那时起,肖华成了叶群的一块心病。“文革”开始后,林彪的权力急剧膨胀,叶群以"左"派面貌频频亮相。那些可能对自己政治生命构成"威胁"的人,成了她报复的对象。于是,在对待肖华的态度上,江青和叶群有了共同语言。两个女人议论肖华时,曾恶狠狠地说: “若他人欺凌于我等,便应携手同心,彼之仇由我等共雪,吾之恨亦由尔等分担。”
在“文革”初期,林彪、江青之流对肖华发起连番攻势,指使造反派对他进行抄家和连续批斗。然而,叶剑英、徐向前等老一辈军事将领勇敢站出来,为肖华维护正义,与陈伯达、江青等人展开了正面交锋。毛主席也明确表示,必须保护肖华。为捍卫肖华,确保军队稳定,周总理于1967年3月3日,召集了包括总政治部系统及军队院校造反派在内的6000人参加的大会。会上,周总理对造反派对肖华的揪斗和冲击军队的恶劣行为进行了严厉批判,随后,他详细回顾了肖华的革命生涯,从上午9点一直讲述至中午12点。
周恩来总理充满激情地说:“各位同仁,无人比我更了解肖华。自幼时起,我便与他相识,记得那时他尚衣衫褴褛,我已与他结缘。他是毛主席亲自选拔并悉心培养的,毛主席对他充满信任。他的启蒙导师正是毛主席。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与毛主席并肩奋斗数十年,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哪里有难关,他就出现在哪里。如此杰出的战友,怎么可能反对毛主席,反对我们伟大的党呢?大家会唱《长征组歌》吗?你们有否能力创作出如此动人心弦的作品?若非对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感情,又怎能创作出这样的佳作?‘毛主席用兵如神’,这句歌词生动形象,《长征组歌》的每一章节我都能够吟唱。为何你们不允许大家演唱这首歌?你们究竟有何理由将《长征组歌》称之为‘大毒草’?”
随着6000人大会的落幕,原本趋于稳定的局势并未能持久,很快便再次陷入了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在林彪、叶群的煽动下,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一众造反派,持续对肖华进行批斗。面对接踵而至的困境,肖华依然坚守岗位,连续工作了整整两个月。然而,此时林彪、江青等人正暗中策划一场更大规模的行动。罪恶的阴影正逐渐笼罩着肖华。
5月13日,林彪与江青暗中挑拨离间,致使军队两派及地方造反派因文艺演出参与者的问题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伤亡惨重。肖华迅速果断介入,成功平息了这场暴乱。然而,林彪、江青之流却暗中操控,煽动造反派,将事件责任归咎于肖华。叶群更是指使造反派在天安门广场张贴批判肖华的大字报。察觉事态的严重性,周总理立即安排肖华夫妇迁往山上居住。然而,在他们尚未启程之前,造反派的数十辆汽车已将肖华的住所团团围住。肖华被批斗长达一个月,身患肝炎的他因承受不住压力而筋疲力尽。无奈之下,他只得向毛主席写信寻求帮助。毛主席迅速作出指示,要求造反派停止行动,给予肖华休息时间,若确有问题,则可通过书面检查来妥善解决。但事态并未因此平息,一个旨在置肖华于死地的阴谋正在暗中策划。
林彪下令,肖华失踪。
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了红卫兵,并特意要求肖华出席。然而,“四人帮”得知此事后,指使一伙人拦截了肖华的车辆,导致他未能如期出席。1967年7月25日,林彪在城楼上接见了他们所操控的人员,并下令要彻底摧毁总政治部“阎王殿”。从此,肖华开始遭受连续的批斗。同年八月,在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的指使下,一群造反派涌入总政治部大院,将标语张贴得满墙皆是。其中有一则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毛泽东主席曾说,肖华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四人帮”被粉碎后,肖华的夫人王新兰曾向毛泽东主席身边的人询问过此事,但身边的人均表示未曾听闻。)
1967年12月,在林彪、江青一伙的操纵下,造反派炮制了一份《关于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肖华的罪行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分别上报毛泽东、林彪、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在这份充满诬陷、不实之词的报告中,他们罗列了肖华的“六大罪状”,对于“总政阎王殿”的问题,他们是这样说的:“总政治部长期处于彭德怀、黄克诚、谭政、罗瑞卿、肖华等人的操控之下,他们精心布局,将其打造成一个坚不可摧的资产阶级独立王国,宛如刘、邓在我军内部的隐蔽势力。至1968年初,林彪、江青的反革命集团将肖华秘密囚禁于总政治部附近的一座名为松树胡同的小院。自此,肖华便如谜一般‘消失’。”
早餐总是以半个窝头配上一碗玉米糊为主;而午餐,则是一碗窝头伴随一盅菜汤;晚餐的安排与午餐别无二致。在这漫长的七年岁月里,日复一日,生活便以这样的模式持续。直至肖华重获自由,他的身体却已经严重浮肿,毛孔间甚至渗出了血迹,让人不禁心生怜悯之情。
肖华失联,王新兰寻夫。
林彪与江青二人亦未曾对肖华的伴侣王新兰施以宽容。在肖华被捕的五个月之前,王新兰便已被捕并关押于牢狱之中。这位自幼便投身于红军的女战士,在狱中饱受三年非人的虐待与磨难。然而,尽管如此,她最终并未得到任何明确的结论,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情况下获得了释放。出狱后,她便四处搜寻肖华的下落。鉴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关于肖华已不在人世的种种传闻,有人声称他已被秘密处决,有人则传说他自杀身亡,甚至有人宣称他因病去世。直到某日,王新兰在一小份报纸上瞥见了一条消息:张春桥曾说过:“林副统帅曾言,肖华作为三反分子一案,无人能够翻案。”据此,王新兰推断出,她的丈夫依然健在,并且正在坚韧不拔地对抗着那些强加于他的莫须有罪名。
王新兰坚决声明肖华并非所谓的“三反”分子,并恳请中央政治局对此事进行审议。然而,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当时的蓄意干扰,这封申诉信最终如石沉大海,王新兰只得无奈地陷入漫长的等待。
1971年春,一名属于总政的资深水暖工轻柔地敲响了王新兰的房门,向他透露了在松树胡同施工修管道时偶遇肖华的偶然经历。消息揭晓,原来肖华竟仍活在世间!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终于为王新兰心中悬着的大石卸下了重担。尽管9月13日,林彪在温都尔汗遭遇悲惨的覆灭,为王新兰带来了新的曙光,但关于肖华的消息依然音信全无,宛如石沉大海。
岁月如梭,转眼间,两年的等待变得愈发沉重。身心俱疲之际,王新兰不幸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她向周总理递交了一封充满恳切的信件,希望能与肖华见面。总理的批复既迅速又果断,批准了她们的会面。王新兰和孩子们被引导至一间会议室。五年漫长的离别,终于迎来了重逢的时刻,“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他们久别重逢的第一次团聚。肖华在见到家人时,眼中闪过一丝意外的惊喜,但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孩子们看着曾经充满活力的父亲如今变得如此憔悴,忍不住放声大哭。王新兰担心肖华看到自己的泪水,默默转身,独自承受着内心的痛苦。
专案组的成员们一直默然地坐在角落,那家人甚至不敢发出一丝声响。整个空间里弥漫着一种让人难以呼吸的压抑气氛。肖华却不断地在说,“我没事,你们不必担忧……”在陪伴父亲去洗手间的间隙,肖云灵机一动,趁人不备在手心轻描淡写地展示了预先写好的“林彪已逝”几个字。肖华的眼神在那一刻闪过一抹异样的光彩。随着探望即将结束,肖华突然对王新兰低声叮嘱道:“新兰,你要多照顾自己!”话音刚落,王新兰的眼泪便如同断线的珍珠,瞬间涌出眼眶。
肖华全力以赴
肖华自政坛上淡出已逾七年,其身影终得毛主席的注意。
肖华1979年春北京全家照
1974年9月,正值我国建国25周年庆典即将来临之际,中央特地委派专人将参与天安门国庆观礼的嘉宾名单提交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一字一句地审阅了名单,却并未提出任何意见,只是将名单归还。数日后,经过修订的名单再次呈现在主席的案前,他再次审视一番,仍旧将名单退回,未留下只言片语。直至9月29日,名单第三次摆放在主席面前,他凝视片刻,随后拿起笔,亲自在名单上添上了肖华、刘志坚两位同志的名字。
“四人帮”顿时陷入慌乱,紧急下令专案组即刻释放肖华,并火速为他缝制军装。当专案组前来通知肖华可以外出时,肖华却表现得异常镇定。面对离去的请求,他坚决拒绝,言辞中透露出坚定的意志。“起初为何拘捕我,如今又为何释放?我渴望一份明确的书面解释。”此言令造反派一时不知所措。实际上,肖华及总政众多官员遭受打压和拘禁,正是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联手发动“打倒总政阎王殿”运动的直接结果。他们未曾想到,毛泽东竟会回忆起被关押了七年的肖华,且他并未急于离去。鉴于担心毛泽东会进一步介入此事,他们无奈之下只得驾车前来接王新兰。
萧华、王新兰1955年北京合照
王新兰看着肖华那身穿了八年的军装,早已破旧不堪,泪水不由自主地涌上了眼眶。她内心深处所期盼的,仅仅是希望丈夫能早日离开这片土地,回到那个虽然简陋却充满温馨的家。她轻声安慰丈夫:“主席已经下令让我们回去,那些恩怨情仇,又有谁能说得明白?孩子们都在期盼着您的归来。”肖华沉默了许久,最终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道:“好吧。”到了9月30日,肖华出席了国庆招待会。周恩来总理紧紧握住他的手,神情严肃,久久没有说话。
萧华,最年轻开国上将。
萧华,1916年诞生于江西兴国县潋江镇的肖屋村,于1985年走完了一生的旅程。他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上将,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萧华的一生见证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烽火。在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他被赋予了崇高的使命,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副主任的要职。他所创作的《长征组歌》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的瑰宝,流传至今。
泥瓦匠家的“神童”
萧华,出身于一个家境颇为贫瘠的泥瓦匠家庭。他的父母亲均为早期坚定的共产党员,家中曾是中共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交通枢纽。遗憾的是,他们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英勇献出了生命。自少年时期起,萧华便投身于革命事业,屡次肩负起传递重要信件的使命。在小学阶段,他深受中共地下党员、时任校长的萧以儒先生和教员萧以佐先生的启迪与教诲。
自幼,萧华便以其超群的智慧与勤奋好学的精神脱颖而出,每年都以名列榜首的优异成绩获得祠堂学租的表彰,被誉为“神童”。尽管他身材消瘦,衣着朴素,心中却怀揣着宏伟的理想。在12岁时,他在《我的将来》一文中立下壮志,誓言要“推翻军阀”“驱逐列强”,这一壮志深得师长的赞誉与推崇。
1929年春,毛泽东在兴国县主持了一场土地革命干部的培训班。那时,年仅十三岁的萧华,以青年团干部的身份,被选派参加了此次培训。年终之际,萧华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被推选为兴国共青团县委书记。次年三月,毛泽东亲自约见了萧华,萧华向他详细汇报了全县共青团的工作情况,以及兴国城在历经两次失而复得的激战中的经历。毛泽东对萧华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留他共进晚餐。不久,萧华便收到了调令,通知他前往红军部队报道。
萧华
开国上将“娃娃将军”
年仅十七岁的萧华便肩负起少共国际师的政治委员重任,及至二十二岁,他已荣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勇猛果断,智计超群,赢得了“娃娃司令”的赞誉。
青年军委委员萧华,于1930年6月抵达红军总前委,完成了报到手续。紧接着,他被任命为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短短一个多月,他即高效地搭建了红四军的青年组织架构,确保各级党委都配备了专责的青年委员。
萧华/少共师领
1938年,萧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坚守冀鲁边区进行抗日战斗。当时,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对抗日持消极态度,却积极反共,与河北省主席鹿钟麟暗中策划建立“冀鲁联防”,意图将八路军排除出冀鲁边区。萧华提出“对抗沈,联合鹿”的策略,并亲自前往惠民县城与沈鸿烈谈判。沈鸿烈听说萧华年仅22岁,轻蔑地表示:“这么个小年轻也敢来跟我谈判?”为了恐吓萧华,他抵达惠民县城后将他安置在旅馆,故意避开不见面。萧华随即撰写并发送了《告惠民各界慰问信》,在街头散发,还去医院探望伤员,在学校发表演讲。一时间,“娃娃司令”萧华深明大义、勇于抗日的形象在各界传开,指责沈鸿烈无视民族利益,对抗日事业冷漠。面对舆论压力,沈鸿烈只得匆忙安排会见。经过三小时的激烈辩论,最终被迫签署抗日协议。
严厉挫败鹿钟麟的阴谋诡计。随着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持续扩大与巩固,鹿钟麟企图依靠武力征服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意图将萧华驱逐出河北,以实现他所谓的“收复失地”的野心。在蒋介石的秘密指令下,鹿钟麟指派民团首领孙仲文担任游击支队司令,用以对抗纵队,并围攻抗日政府,袭击抗日部队。面对这一严峻局势,萧华派遣津南督察公署专员杨靖远进行交涉。为表示诚意,杨靖远仅带一名警卫员前往。然而,孙仲文却暗中埋伏了十余名手下,意图拘捕杨靖远。就在孙仲文发出抓捕信号之际,杨靖远反应敏捷,迅速抓住孙仲文的手腕,用枪口顶住其头部,命令其手下放下武器。在警卫员的掩护下,杨靖远成功脱离了险境。
形成“三大法宝”
以身作则,树立“头雁效应”。年仅18岁的萧华,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期间,白天犹如一位慈祥的“大家长”,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身边的战士,夜晚则深入查岗,掌握一线动态。在一次露营山林的夜晚,他将自己的棉被让给了干事王宗槐,自己则在寒风中忍受了一夜的寒冷;穿越草地时,他忍饥挨饿,将仅有的青稞分给了战士吴宗汉,并说道:“我要前往司令部‘打游击’!”然而,实际上他却是外出寻找野菜以解饥渴。在成功强渡大渡河之后,萧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声呼喊:“同志们,共产党员先行!”他这般激励着,战士们紧随其后,奋勇冲锋,终成功攻克了石门坎。
1936年,萧华(位于左侧)与杨得志在甘肃定格了那段难忘的时光,留下了一幅珍贵的合影。
卓越的宣传能激发革命的炽热情感。萧华坚信,卓越的宣传工作正是点燃战士内心激情的火花。众多老红军忆述,萧华“演说极具煽动力”。在历经草地征途时,一名警卫排班长英勇捐躯,战士们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萧华目睹这一幕,便向他们讲述了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传奇故事,重新点燃了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初次横渡乌江受阻,夜半时分暴雨如注,红军士气低落。然而,萧华鼓舞士气,称这恶劣天气乃天赐良机,他的话语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最终带领他们果断赢得了胜利。
顺应时势,巧妙地推进统战工作。在红军成功跨越大渡河之前,他们必须穿越大凉山彝族聚居区。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民族隔膜,彝族民众对汉族军队的进入表现出强烈的排斥。萧华同志敏锐地洞察到彝族人民崇尚“义气”的特点,代表刘伯承司令员提出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的建议,并赠送了一批枪支作为象征友谊的珍贵礼物。当得知萧华同志的谈判取得了圆满成功,刘伯承司令员亲自前往与小叶丹结盟,这一美谈便演变成了“彝海结盟”的传奇。这不仅为红军顺利北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成为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东北骁将
1945年12月,肩负重任的萧华被任命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28日,毛泽东亲笔签署,发布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当时,东北地区匪患猖獗,蒋介石一方面大规模调动兵力至东北,另一方面大量收编散匪。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萧华率领部队在安东地区发起了剿匪的战斗,随后长途跋涉,进军临江、抚顺,再转战岫岩。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斗争,萧华指挥部队共歼灭土匪超过两万人,为东北地区的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3月,国民党军攻占沈阳后,集中两路重兵向本溪发起猛攻。在这危急关头,萧华与刚刚履新职的辽东军区司令员程世才共同坚守本溪。在萧华的带领下,部队英勇抵抗,本溪保卫战持续了33天,期间共击毙、击伤、俘虏国民党军4700余人。
1958年,我有幸与周恩来总理并肩站在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的现场,共同洒下辛勤的汗水,投身于劳动的洪流之中。
鞍海之战,在萧华的运筹帷幄下,军事与政治双管齐下,不仅成为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起义的楷模,更开启了东北民主联军以一敌百,全歼一个整师的辉煌篇章。陈诚调集了8个师的精锐,总计10万之众,挥师南下,直指南满地区。萧华运用高超的战术,巧妙地诱敌深入,将被誉为“千里驹”的国民党军第25师诱至新开岭的预设战场。紧接着,他果断指挥优势兵力发起攻击,将该师全歼,俘虏师长李正谊及以下8000余人,此战在东北民主联军历史上尚属首例。
1955年的国庆佳节,洪学智(左一)、粟裕(右二)、陈赓(右一)与肖华(右三)并肩登上天安门城楼。
创作《长征组歌》
1955年,萧华以39岁之盛年,荣获上将军衔,荣膺我国最年轻上将的称号,同时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10月,适逢红一方面军踏上长征征程三十周年之际。作为长征的亲历者,萧华深感自己肩负着记录这一伟大历史的重任。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考量,他坚信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凭借其深邃的思想底蕴和优美的韵律,能够生动而深刻地展现这一历史壮举。为了全面、准确地捕捉红军长征的全貌,萧华广为搜集资料,经过严谨的筛选,最终精选出12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事件。怀揣着对历史的深切敬畏与创作的满腔热情,即便身患重病,他也毅然决然,夜以继日,创作出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主题的《长征组诗》,以诗为载体,传承不朽的历史篇章。
1964年十二月,战友歌舞团精心挑选了长征诗词中的十二篇佳作,并从中精炼出十篇,以之作为谱曲的素材。《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与《大会师》,这十篇作品生动展现了战斗与生活的真实场景。歌曲巧妙融合了江西采茶调、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和陕北秧歌等多种艺术风格,经过精心编排,演变成了《长征组歌》。至1965年5月初,修订后的《长征组歌》正式开始排练。同年8月1日建军节当天,这部作品在北京盛大上演。
萧华与《长征组歌》演员合影
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和支持《长征组歌》的创演工作,大家称他为《长征组歌》的总导演,他曾先后10多次观看、审听和指导《长征组歌》的创作和排练。他曾这样评价萧华和他的组诗:唯有亲身走过长征路的人,才能创作出《长征组歌》;唯有心怀炽热激情的人,才能谱写出《长征组歌》。您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无价的财富,我对此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1975年,即便身患重疾,周总理仍特别叮嘱秘书,从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调来了《长征组歌》的录音带。正是这首充满战斗气息的旋律,陪伴他勇敢地对抗病魔,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1985年8月12日,萧华因病离世,画上了他辉煌且充满斗争的一生句点。他始终怀抱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面对重重困难毫不退缩,不断磨砺,奋勇向前。他的生平宛如一部传奇,历经沧桑,但他始终以一位杰出共产党员的形象矗立于世,成为红色旋律中永不消逝的璀璨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