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四代机为何给歼-20让路?背后暗藏空军重大转型!
中国最强四代机为何给歼-20让路?背后暗藏空军重大转型!
2015年4月,一架编号“D1101”的灰色战机在沈阳某试飞场腾空而起。 它装备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雷达和复合材料,却在完成数次试飞后悄无声息地退入机库,再也没有飞向蓝天。 这就是歼-11D——被德国专家称为“中国最强四代重型战机”的传奇型号,却在巅峰时刻突然被冻结封存。
歼-11D的“封神”实力
歼-11D搭载的第三代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探测距离突破200公里。 它能锁定F-22这类隐身目标,甚至能在黑夜和浓雾中精准捕捉敌机信号。 这一性能远超当时主流的机械扫描雷达,让中国首次在超视距空战中具备对隐身战机的反制能力。
机翼下可挂载霹雳-10格斗导弹、射程200公里的霹雳-15远程导弹,甚至兼容鹰击-12反舰导弹。这意味着它既能争夺制空权,又能突击海面舰艇,单机火力覆盖范围比专注对地的歼-16更广。
机身大比例采用新型复合材料,不仅减重10%,还提升了结构强度。 配合两台单台推力14吨的涡扇-10B发动机,机动性比歼-11B提升30%,载弹量却增至8吨。红外/紫外双波段探测系统,可在能见度不足的环境下识别目标。 这一技术后来被移植到歼-16上,成为东海夜巡的“标配”。
雪藏真相:三座大山的碾压
2017年歼-20正式列装,彻底改写空战规则。歼-11D虽强,但机械扫描雷达无法融入歼-20主导的“隐身感知网络”,其空优定位在体系化作战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德国专家鲁普雷希特曾感叹:“它下马太可惜,但生不逢时。 ”
当时沈飞生产线已被歼-16、歼-15、歼-11B挤满。 新增一条歼-11D生产线需投入20亿元,且单机成本超8000万美元。 而改进现有歼-11B机型,成本仅为三分之一。 军方最终选择“复活”歼-11BG——用歼-11D的技术升级老机型,既省钱又提速。
歼-16载弹量达12吨,反辐射导弹、反舰导弹、电子战吊舱全能挂载,成为前线“炸弹卡车”。 相比之下,歼-11D的空优专精反而成了短板。 当东海巡逻更需要多任务战机时,歼-16的性价比完胜。
技术遗产:另一种重生
歼-11D的雷达和航电系统被移植到歼-11B上,诞生了歼-11BG。 这款“混血战机”用70%的成本实现了歼-11D 85%的空战性能,目前已列装200余架,成为空军三代机升级的模板。
福建舰电磁弹射器上的歼-15B,正是歼-11D的“海军化身”。 倾斜雷达罩、复合机身材料、弹射加强起落架——这些技术直接来自被封存的歼-11D验证机。 美媒评价:“它让歼-15B反超美军‘超级大黄蜂’。 ”
歼-11D验证的复合材料工艺、头盔瞄准系统,已成为歼-20改进型的技术跳板。 而它中止研发节省的百亿经费,被投入到更前沿的有人/无人协同空战技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