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全民皆兵?靠软件发位置给俄军,炸自家征兵点?
第聂伯罗州萨玛尔市的街道上,一群年轻人紧盯着手机屏幕,手指飞快地输入一串坐标。 几分钟后,俄罗斯军队的Telegram频道回复:“差价我们补,坐标发来。 ”两天内,一枚写着“应萨玛尔市民要求发射”的“天竺葵-2”巡飞弹,精准击中当地征兵办公室,火光吞没了征兵档案和体检设备。
这不是好莱坞剧本,而是2025年7月初的真实战场——乌克兰民众自己筹钱,请敌人轰炸本国政府机构。
征兵办的卡车像捕猎般在街头巡弋。 17岁的学生、25岁的面包师傅,甚至刚下夜班的工人,只要被征兵官盯上,就被强行塞进车厢。 有人挣扎着喊“让我给家人打个电话”,换来的是一记枪托。
在敖德萨,一名母亲举着儿子葬礼的照片冲向征兵站,嘶吼着:“你们送他去死,连遗体都不还! ”这些场景被手机镜头记录,一天十几个视频在社交网络刷屏,却挡不住乌军征兵办(TCC)扩大的抓捕网。
厌倦了抗议和眼泪,一些人开始“物理反抗”。 2024年冬天,哈尔科夫的征兵官发现车队深夜起火,监控拍到黑影闪过街角;今年3月,第聂伯罗一名丧子的父亲在身上绑满炸药,试图与征兵办主任同归于尽。
但这些零散行动很快被镇压,直到俄军推出“滴滴轰炸”服务——乌克兰人突然发现,只要扫码进群、转账付款,就能让征兵办从地图上消失。
俄军的“订单式空袭”像外卖平台般高效。 Telegram群组里,俄军明码标价(虽未公开具体金额),承诺“付款即发货,打偏包补刀”。 萨玛尔市的年轻人凑不够钱?俄军大方抹零:“诚意到了就行。 ”他们甚至开发专用APP,扫码就能上传征兵办定位,支持信用卡、加密货币付款,穷困者还能申请“俄军补贴”。
数据揭示这场荒诞战争的规模:6月29日克里沃罗格征兵办被毁;7月7日克列缅丘格、哈尔科夫、敖德萨接连遇袭;7月11日敖德萨再遭集中轰炸。
俄军巡飞弹外壳的涂装变成广告板,醒目标注“敖德萨市民订制”“萨玛尔青年众筹”。 乌克兰情报部门推测,至少三成空袭依赖民众报点,俄军借此瘫痪兵力池,前线乌军步兵连缺编率已达40%。
“滴滴打乌”暴露了乌克兰社会的断裂带。 一位基辅社会学教授在匿名采访中苦笑:“过去我们说‘人民战争’是全民抵抗侵略,现在成了全民互害。 ”征兵暴力催生扭曲交易——民众付钱消灾,俄军赚到战术目标,乌政府陷入民众信任的泥潭。
这种战术背后是工业链的碾压。 珠三角乡镇企业能月产数万架“小摩托”级无人机,俄军“天竺葵-2”成本压到3.5万美元一架,而乌军拦截一枚“爱国者”导弹耗费300万美元。
当俄军单次空袭甩出728架无人机(如7月9日基辅战役),乌防空部队的弹药库存迅速见底。
更深的裂痕在家庭中蔓延。 扎波罗热一名妇女的丈夫、两个儿子全被征召,仅小儿子幸存但失去双腿。
#图文打卡计划#她在俄军APP上众筹时写道:“我没什么可失去了,炸了征兵办,别让其他母亲哭。 ”这类行动不再被视作“叛国”,而是绝望中的自救。
俄乌开战初期的“乌版人民战争”口号早已沉寂。 当时国内论坛热炒“滴滴打鹅”,幻想民众手机点单炸俄坦克;三年后,预言以倒置形态成真——俄军用乌克兰人的钱、乌克兰人的坐标,轰炸乌克兰的战争机器。 战场逻辑彻底改写:谁掌握民众痛点,谁就拥有最精准的导弹制导。
克里米亚前线,俄军士兵在战壕直播展示“客户反馈”。 视频中,哈尔科夫青年高举自制标语:“谢谢俄军老铁送的巡飞弹! ”评论区乌克兰IP疯狂刷屏:“下一个坐标已私信。 ”当战争变成一场猎奇消费,最魔幻的现实主义剧本也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