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为末代皇帝溥仪规划职业,他提出的两份工作被拒,如今却成抢手热门
1959年,末代皇帝溥仪获得特赦,走出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对于这个刚重获自由、却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特殊人物,周总理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他明白,溥仪既是封建王朝的终结者,也是那个旧制度的受害者。
1960年除夕前一天,周总理邀溥仪共进晚餐,这让溥仪感到受宠若惊。饭桌上,没有预想中的责备,只有家常式的关怀。周总理聊起了溥仪的将来,希望他能组建家庭,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真正地融入社会。
可问题是,这位前皇帝能干什么呢?他的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是当皇帝,可惜还是个傀儡,没等他明白怎么回事,大清就亡了。之后大半辈子,他就像一颗身不由己的棋子,被各方势力推来搡去。
他在战犯管理所时,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起初连倒水都笨手笨脚,一副被人伺候惯了的样子。出狱后更是寸步难行,不敢一个人上街,因为他既不认路,也不会坐公交车,完全与真实世界脱节。
皇帝的“职业规划”
面对周总理关于未来工作的询问,溥仪一片茫然。周总理只好引导他:“你对工业有兴趣吗?物理化学喜欢哪个?”溥仪老实回答:“我什么都没学过。”他坦言,小时候贪玩,老师不敢管,学《四书》《五经》也是死记硬背,至于数理化,更是闻所未闻。
一片沉默后,有人提议,让溥仪去故宫博物院当管理员。故宫毕竟是他从小长大的“家”,工作清闲,似乎再合适不过。溥仪听了也觉得这主意不错。
但周总理思索片刻后,否定了这个提议。他直言不讳:“这样不妥。故宫游客那么多,要是知道末代皇帝在那儿上班,肯定会把他团团围住。他哪还有心思工作?不就成了新的‘展览品’了吗?”
这个提议被否后,溥仪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当一名医生。他说自己在宫里就对医学感兴趣,读过不少医书,在抚顺也学过打针、量血压,觉得自己有把握。
总理的深谋远虑
行医确实是溥仪长久以来的爱好,但在周总理看来,这比去故宫更不靠谱。医学人命关天,溥仪那点业余水平,万一出了医疗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周总理温和地劝他:“你读过医书是好事,但最好不要给人家看病。治好了还好,万一治坏了,会招来闲话,对你不好。”就这样,溥仪设想的两份工作都被拒绝了。谁能想到,他看中的故宫管理员和医生,在今天都成了无数人争抢的热门职业。
既然这两个选择都不行,溥仪还能做什么呢?最终,还是周总理为他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去处——去北京植物园当一名花匠。这份工作不累,能照顾溥仪的身体,也符合他养花弄草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他慢慢学习,融入集体。
1960年2月18日,溥仪正式到北京植物园报到。这位前皇帝的到来,成了园里的大新闻。同事们都很好奇,但谨记周总理的嘱托,没有把他当成皇帝或罪人,而是用平常心与他相处。
从皇帝到公民
起初,溥仪只能干些浇水、打扫的杂活,动作笨拙。但这次,他没有了皇帝的架子,学得非常认真。他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因为他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了。
溥仪的工作热情很高,每天都提前上班,缠着园里的老师傅学习种植技术。他的进步神速,没过多久就掌握了各种诀窍,连老师傅都夸他聪明。很快,他被调到了更专业的繁殖温室工作,这让他更有成就感了。
为了让他更好地融入,植物园安排他住进了员工宿舍。在室友的帮助下,溥仪学会了各种生活技能。当他亲手培育的第一批花朵绽放时,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喜悦。这份园丁的工作,让他彻底告别了皇帝的身份枷锁。
结语
后来,溥仪被调到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他也与护士李淑贤结婚,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有一次,几个满清遗老在公交车上见到他,竟要下跪请安,溥仪勃然大怒:“解放都这么多年了,还来这一套!”甩袖而去。此刻的他,早已不是那个活在旧梦里的皇帝,而是一个为自己公民身份而自豪的普通人。他最终以一个新中国公民的身份走完一生,这或许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最圆满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