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哭天喊地,游戏公司直接掀桌:国内最大线上影棚,免费
朋友们,魔幻现实主义这词儿,以前我觉得是文学,现在我觉得是新闻。
尤其是你看完影视圈和游戏圈的新闻之后。
一边是影视圈的朋友哭天喊地,说横店的盒饭都快吃不起了,一个短剧项目从立项到上线,烧钱跟烧纸一样。
演员、场地、后期,哪个不是嗷嗷待哺的吞金兽,一天几十万扔进去,连个水花都听不见。
另一边呢?
游戏公司直接掀了桌子,说我们这儿有个影棚,国内最大的那种,从选角到后期全包了,不要钱,你随便用。
是的,你没听错,免费。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我第一次看到《逆水寒》手游要开放“逆水寒映画”这个编辑器,还宣称对所有人免费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网易是不是哪个实习生把付费按钮给删了?
这年头,连听歌都要会员,你一个能拍电影的工具敢说免费?
后来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野蛮,也远比我想象的要合理。
这根本不是什么慈善,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针对传统内容生产方式的降维打击。
一
我们先来搞清楚,这个叫“逆水寒映画”的东西,到底是个啥。
原文章把它形容成一个“线上影棚”,这个比喻很形象,但不够凶残。
这玩意儿的本质,更像是一个“全自动影视工业流水线”,而且是直接建在了一个拥有1亿潜在员工和海量生产资料的巨型资源星球上。
传统剧组拍戏是什么模式?手工作坊模式。
导演是总设计师,但他需要找演员(选角)、找场地(布景)、找摄影、找灯光、找特效公司……每一个环节都是独立的、需要付费的、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今天这个演员没档期,明天那个场地不批,后天特效公司说你这个想法得加钱。
整个过程充满了沟通成本和金钱消耗。
现在,《逆水寒》手游说,这些都不需要了。
你需要什么?一个导演,或者说,一个有想法的脑子,就够了。
你看它的配置单,简直不像个游戏编辑器,更像个军火库清单:
超过200张地图,从江南水乡到大漠孤烟,从赛博朋克都市到仙侠楼阁,风格各异。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拥有了200多个不需要花一分钱租金、不受天气影响、可以随时调用的顶级外景地。
横店最大的时候有这么多景吗?
8000多个精致的角色和道具模型。
这又意味着什么?
一个庞大的、免费的、24小时待命的数字演员库和道具库。
你再也不用为了请一个流量明星而砸锅卖铁,也不用为了一个特定道具跑遍整个道具城。
从主角到路人甲,从神兵利器到桌椅板凳,全给你备好了。
8万多个动作和特效。
这就是你的免费武术指导和特效团队。
刀光剑影、飞天遁地、爱恨情仇的微表情,全都有。
更骚的是,它还支持导入外部动作文件,甚至能让AI帮你设计动作走位。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过去需要烧掉一半预算的后期特效,现在成了你可以随便拖拽组合的模块。
讲白了,传统剧组是在用锄头一下一下地刨地,而《逆水寒》直接给了你一台装载了顶级AI的巨型联合收割机,还告诉你,油费都给你免了。
这已经不是竞争了,这是在改写物理规则。
二
那么问题来了,网易图什么?
做慈善吗?别逗了,成年人的世界里,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逆水寒》手游的这步棋,妙就妙在它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一个能自我循环、自我增殖的生态系统。
你想想,这个“逆水寒映画”的前身,“大宋映画”,已经养活了一大批视频创作者。
他们在B站、抖音上做的各种游戏短剧,很多都火了,甚至实现了真金白银的盈利。
现在,“逆水寒映画”作为究极进化版,免费开放给所有人,会发生什么?
首先,是内容创作者的井喷。
以前你想拍个短剧,门槛高得吓人。
现在呢?
你只需要一台能跑得动《逆水寒》手游的设备,和一个故事。
无数有才华但没资本的年轻人,会像潮水一样涌入这个平台。
他们会用这个编辑器,去创作海量的、各种题材的视频内容。
然后,是内容的病毒式传播。
这些视频会被发布到各大视频平台。
当路人看到一个制作精良、堪比电视剧的短片,发现它居然是用一个游戏做出来的,而且这个游戏还是免费的……会发生什么?
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下载游戏。
这就是最牛逼的广告。
它不是在吆喝“快来玩我的游戏”,而是在展示“你看,用我的游戏能创造出这么酷的东西”。
这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最后,是玩家生态的无限循环。
新玩家被吸引进来,他们中的一部分,又会成为新的内容创者。
他们在这个游戏世界里社交、消费,然后用“逆水寒映画”创造出更多的内容,再去吸引更多的新玩家。
看到了吗?
《逆水寒》手游通过免费开放一个生产工具,把自己从一个单纯的游戏产品,变成了一个内容生产平台。
它不直接生产内容,但它让一亿玩家为它生产内容。
这些内容,又反过来成为游戏最强大的护城河和拉新机器。
(插一句,这套逻辑,和B站、抖音的崛起,本质上是一样的。
平台提供工具和土壤,用户负责开花结果,平台则坐享其成。
)
在这个循环里,网易付出了什么?
服务器成本和开发成本。
但它得到了什么?
一个源源不断、几乎零成本的宣发机器,一个极度活跃、黏性超高的玩家社群,以及对未来短剧、乃至整个UGC视频领域的巨大话语权。
这笔账,精明到让人后背发凉。
三
更可怕的是什么?是AI。
文章里提到了,这个编辑器搭载了伏羲自研的AI大模型。
你可以导入视频、语音、文字,AI自动帮你生成动作、表情、妆造。
这意味着内容创作的门槛,被再一次碾碎了。
以前,你至少还需要懂点运镜,会K帧。
现在呢?
你可能只需要写一段剧本,或者录一段音,AI就能帮你完成大部分的执行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爆火的Sora。
大家都在讨论AI会如何颠覆影视行业,但很多人没想到,最先把它大规模落地,并且用得最狠的,居然是一家游戏公司。
用魔法打败魔法。
用AI颠覆内容创作的,可能不是另一个AI公司,而是把AI当成底层水电煤的游戏平台。
当传统影视公司还在为AI是“辅助”还是“替代”而争论不休时,人家已经把AI做成了一键生成按钮,免费送给了上亿玩家。
当短剧赛道的投机者们还在为了一两个爆款剧本抢破头、用着粗制滥造的五毛特效收割用户时,人家已经把一个拥有海量高质量素材、AI加持的工业级生产工具,变成了全民娱乐。
这就是典型的“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所以,别再把“逆水寒映画”看成一个简单的游戏编辑器了。
它是一个宣言。
它宣告了内容创作的“重工业时代”的来临。
个体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在拥有平台、技术、社区和海量用户的整合式工业巨兽面前,将毫无还手之力。
它也是一个预言。
它预言了未来娱乐产业的终极形态——平台即宇宙。
在一个足够庞大、足够丰富的虚拟世界里,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更是传播者。
从玩乐到创作,从社交到盈利,所有的行为都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完成。
对于那些还在吭哧吭哧租影棚、烧钱请演员的传统剧组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但对于无数有梦想、有创意的普通人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时代。
一个只靠想法,就能撬动整个世界的新时代……来了。
而这一切,竟然是从一个免费的游戏编辑器开始的。
魔幻,太魔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