惋惜!17岁天才闪耀中超,如今却枯坐冷板凳,谁之过?
讲真,每次看浙江队的比赛,我这眼睛都跟装了雷达似的,总是不自觉地往替补席上瞟。
尤其是比赛过了七八十分钟,那个身披7号球衣的哥们儿开始慢悠悠热身的时候,我就知道,得了,陶强龙的“专属垃圾时间”又到了。
这场景,比追的网剧更新还准时,也更让人窝火。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一个曾经顶着“天才少年”光环、17岁就在中超赛场上用一记世界波把自家球迷轰得外焦里嫩的狠角色,一个本赛季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进球效率高得吓人、甚至还凭此重返了国家队的当红炸子鸡,结果呢?
在俱乐部里,他的定位好像就是个“终场前吉祥物”。
把时光机开倒挡,回到几年前的河北华夏幸福。
那时候,陶强龙就是球迷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当同龄人还在为U23政策发愁时,他已经能跟奥斯卡、胡尔克这种级别的外援掰手腕了。
那一脚石破天惊的远射,不仅是他的中超首球,更是他向整个中国足坛递上的一张名片:嘿,哥们儿叫陶强
龙,记住了。
那会儿,他的风头,说句不夸张的,比现在浙江队的大腿王钰栋还要劲爆。
可足球这玩意儿,最不讲道理。
就像你永远猜不到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你也永远猜不到一个天才的职业生涯会拐向哪个旮旯。
如今的王钰栋,坐稳了主力,踢得风生水起,欧洲的球探都在小本本上记下了他的名字。
而那个曾经起跑线上领先半个身位的陶强龙呢?
他正坐在冷板凳上,数着每一分钟的流逝,眼神里全是故事。
要说他状态不行,那更是瞎扯淡。
本赛季陶强龙的出场时间被切割得稀碎,但人家硬是刷出了自己中超生涯最高的单赛季进球数。
这感觉就像你给了厨子一堆边角料,结果他愣是给你做出了一桌满汉全席。
这业务能力,还要啥自行车?
可偏偏主教练卡塔尼奇,就跟没看见似的,铁了心要把他当成“秘密武器”雪藏起来,非要等到比赛快结束了,才放出来咬人。
我特想知道这位斯洛文尼亚老帅的战术板上到底画了什么。
这是什么独特的“饥饿疗法”?
还是说他觉得陶强龙的油箱就只够跑个十几分钟?
这套路,放眼世界足坛都属实有点奇葩。
球员的状态是踢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你总让一个顶级射手在场边看九十分钟,然后指望他上去三分钟就力挽狂澜,这不是用人,这是许愿。
现在,皮球踢到了陶强龙自己脚下。
路,就两条。
一条是走,比如去传闻中的大连英博。
那地方现在百废待兴,前场正缺一个能搅局、能进球的核心。
他要是去了,主力位置、战术核心、无限开火权,基本都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就像一个在翰林院里抄书抄得快发霉的状元,跑去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当县令,虽然平台小了,但好歹能施展拳脚,自己说了算。
另一条是熬。
留下,跟主教练死磕到底。
用训练场上滴下的汗水,用那十几分钟里每一次不惜力的冲刺去证明:“嘿,老头儿,你错了。”
这需要强大的心脏和非凡的耐心。
足球史上,卧薪尝胆、最终打脸主帅的剧本不是没有。
可这也是一场豪赌,赌的是自己的青春。
万一没等到教练幡然醒悟,这几年职业生涯最宝贵的上升期,可能就这么白白耗过去了。
说到底,陶强龙的“替补席之谜”,照出的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尴尬,更是中国足球在人才使用上的一个老毛病。
我们总说青训要抓,苗子要培养。
你看最近,浙江U14不是还把日本浦和红钻给干了吗?
多提气!
可好苗子出来了,然后呢?
我们是不是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去呵护他们,让他们顺利地从天才变成球星?
还是用一种“家长式”的管教,磨平他们的棱角,让他们最终泯然众人?
我们太渴望英雄了,但似乎又总是在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去为难那些最有希望成为英雄的人。
真希望陶强龙能快点找到自己的答案,别让那个17岁的少年,最终只活在集锦和人们的叹息里。
毕竟,中国足球已经浪费了太多的天赋,真的经不起再一次的“伤仲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