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坎德尔导弹点名:爱国者全程旁观,六百雇佣兵一锅端


夜半三更,哈尔科夫的废弃工厂里头,怕不是还在放着什么劲爆的音乐,香槟的软木塞“砰”地一声飞向天花板,以为是庆祝胜利的礼炮。

殊不知,真正的“大炮仗”已经锁定了他们的头顶,而且是快递上门、包邮到炸平的那种。

一场所谓的庆功宴,转眼之间就成了600多名法波籍雇佣兵的“散伙饭”,这顿饭,没菜单,只有“买单”,代价,是他们的命。

你以为这是电影里的慢镜头,配着悲壮的BGM?

拉倒吧,这是凌晨时分,两枚“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没打招呼,以6马赫的速度,精准地把死亡快递签收。

那蘑菇云腾起的一刻,什么钢筋混凝土,什么沙场老兵,都成了陪葬的尘埃,连个完整的零件都凑不齐。

说起来,这帮老哥也真是心大。

刚从库皮扬斯克那个绞肉机里爬出来,脚跟还没站稳,就以为自己进了安全区,估计正盘算着怎么花那几千美刀的月薪呢。

成年人的世界里确实没有圣诞老人,但俄国人的侦察无人机可是24小时在线的“夺命判官”,专门盯着你这种“高价值KPI”。

据说,俄军那个叫“爱尔兰人”的侦察小组,跟幽灵似的,在他们营地附近趴了整整三天,别说人数了,可能连他们开了几瓶酒,是波兰的还是法国的,都摸得一清二楚。

这哪是打仗,这根本就是一场信息单向透明的降维打击。

这事儿还得从库皮扬斯克那片焦土说起。

如今的俄军,早就不玩人海战术那套老黄历了,人家现在讲究的是“空地协同,精准斩首”,一套组合拳下来,专治各种不服。

天上,苏-34挂着FAB-500滑翔制导炸弹,从万米高空扔下来,跟打游戏开了“锁头挂”一样,根本不给你反应的机会。

这种炸弹的玩法,突出一个“不讲武德”,专挑乌军的火炮阵地和弹药库这种命根子下手。

地面上呢?

导弹部队跟侦察兵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这次的“点穴式”打击就是最好的证明。

“伊斯坎德尔-M”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所有防空系统的噩梦。

它不光飞得快,最骚的是它在快要命中目标的时候,会来一段极其风骚的“S型蛇皮走位”,专门戏耍你家的“爱国者”系统。

就在袭击前一天,俄军一口气射了26枚,乌军的“爱国者”愣是一枚都没啃下来,拦截率直接归零,这脸打得,比哈尔科夫的爆炸声都清脆。

所以说,别总迷信那些西方的“神器”,在绝对的技术代差和战术碾压面前,它们就是个摆设。

英国《金融时报》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点名说乌军的防空拦截率从37%一路雪崩到6%。

这数据,比我的股票基金还绿。

当然了,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远不止军事那么简单。

那些所谓的“法波籍雇佣兵”,有几个真是为了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

说白了,不就是北约某些国家派出来的“临时工”嘛,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还不能上五险一金。

他们大多是退役特种兵,拿着西方的先进装备,操着熟练的杀人技巧,在乌克兰这片土地上,充当着大国博弈的马前卒。

北约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想用这种“非官方”的形式,在背后给俄罗斯捅刀子。

但克里姆林宫那位可不是好惹的主,俄国防部发言人直接把话挑明了:“任何参与对俄作战的外国势力,都将付出代价。”

这次轰炸,就是俄罗斯甩给北约的一记响亮的耳光,潜台词就是:“别装了,你家孩子在我手上,再不听话,就不是两个‘大炮仗’这么简单了。”

说到底,最可悲的还是那些炮灰。

他们以为自己是改变战局的英雄,是战场上的主角,却没想明白,在大国博弈这盘惊天棋局里,他们连当一颗棋子的资格都没有,顶多算是棋盘上的一次性耗材,用完即弃。

当导弹撕裂夜空的那一刻,他们或许还在吹嘘着自己的战绩,规划着回国后的逍遥日子,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在意碾死了几只挡路的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