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游急了?原神上线UGC,却不给原石,玩家为何不买账


米哈游最近干了件特有意思的事儿,在《原神》里,塞进去一个叫「千星奇域」的UGC模块。

消息一出,榜单很诚实,游戏直接冲到iOS畅销榜第二。这画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UGC,也就是玩家自己做内容,这概念在游戏圈都快盘出包浆了。

从海外的UGC祖师爷Roblox,到国内打成一锅粥的《蛋仔派对》和《元梦之星》,人人都说UGC是未来,是通往元宇宙的船票,是下一个流量金矿。

陌生的是,你看看上面这些名字,哪个不是主打社交和派对玩法的?

它们的逻辑很清晰:我搭个台子,你们上来唱戏,人越多越热闹,越热闹人越多,流量和钱就自己滚起来了。

但《原神》不一样。

这游戏骨子里是个内容驱动的单机体验产品。

它的玩家,很大一部分是来追番、舔角色、沉浸式体验提瓦特大陆风土人情的。

你让他们去社交?

很多人只想把自己锁在壶里种地,多一个好友申请都嫌烦。

所以,一个以“自闭”玩家为基本盘的内容型产品,跑去做一个需要“开放”和“分享”的UGC生态,这事儿本身就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

某种意义上,米哈游这波操作,就像一个米其林三星大厨,突然在自己餐厅旁边开了个自助小火锅。

食客们都是冲着你精雕细琢的分子料理来的,你现在递给他们一盘生肉一盘菜,说“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能行吗?

这就是《原神》UGC面临的终极悖论。

我们先看看米哈游搭的这个台子怎么样。

说真的,架子是搭得有模有样。

千星奇域这玩意儿,主要分三块:给玩家玩的内容、给创作者用的编辑器、以及一个连接主世界和UGC的“奇偶”角色,顺便还把商业化的坑给挖好了。

UGC生态起步,第一步永远是“借鉴”。讲白了,就是复刻。

这不丢人,任何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所以现在点开千星奇域,你能看到《原神》版的“吸血鬼幸存者”,《原神》版的CS,甚至《原神》版的《守望先锋》。

比如那个幸存者like玩法,怪是丘丘人,经验球是经验书,技能是“裁雨留虹”、“蹦蹦炸弹”,老玩家一看就懂,会心一笑。

还有那个射击玩法,更骚。

有大神直接在提瓦特大陆1:1复刻了CS的经典地图“沙漠2”,让你用弓箭打爆破模式,体验一把艾希打反恐的奇妙快感。

另一位大神觉得还不够刺激,在同一个地图上,结合元素反应搞出了职业划分:冰系是狙击手,水系是奶妈,岩系是肉盾。

这哪是CS,这分明是《原神先锋》。

你看,光是复刻市面上的成熟玩法,就已经能给创作者们玩出花了。

更别提这些大神还会在里面夹带各种《原神》特色的私货,让老ass们狂喜。

编辑器本身呢?

叫“千星沙箱”,也学得很到位。

为了让你这种没敲过代码的小白也能当“制作人”,它搞了个可视化编程,跟虚幻引擎的蓝图功能差不多。

就是把复杂的代码逻辑,变成一块块积木,你拖来拖去连上线,一个简单的交互就成了。

当然,这个编辑器现在还是个“毛坯房”。

很多游戏里的资产没开放,比如《原神》里明明有“铳”,但现在做射击游戏只能用弓箭,味道总差了点。

很多权限,比如鼠标位置的权限,也还没给。

这些都是技术问题,更是时间问题。

只要米哈游肯持续砸钱投入,给编辑器加上AIGC辅助创作之类的骚功能,让它从“专业”走向“智能”,都不是梦。

底层框架已经夯实。

我是说,这个自助小火锅的锅碗瓢盆、电磁炉、基础调料都给你备齐了。

相当齐全。

但问题来了,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那些来吃米其林大餐的客人,凭什么要来你的自助火锅涮肉?

这就是《原神》UGC的“锚点”困境。

对于《蛋仔派对》这种社交游戏来说,逻辑是通的。

玩家来玩,就是图个乐,图个新鲜。

官方扶持创作者,创作者产出新地图新玩法,玩家玩得开心,DAU蹭蹭涨,创作者有钱赚,官方营收也好看。

这是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

《原神》的用户画像完全不同。

他们对角色、对剧情、对大世界探索的敏感度,远高于对一个新奇小玩意的敏感度。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核心用户,对任何形式的“社交”和“玩法平台化”都抱着一种天然的警惕和抗拒。

说白了,他们是内容消费者,不是玩法共建者。

米哈游显然也知道这帮用户的德性。

(插一句,可能也是被“七圣召唤”的经验教训上了一课),所以千星奇域和主世界的联动,做得极其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克制”。

你在UGC里玩得再嗨,一分钱原石都拿不到。

货币系统完全独立,跟大世界老死不相往来。

目前唯一的连接点,就是那个叫“奇偶”的娃娃。

你在UGC里控制它,也可以把它带到大世界里拍照打卡。

哦,也能战斗,但更多是观赏性的。

然后,米哈游光速给这个娃娃上了商业化三件套:任务免费送、商城明码标价、卡池随机抽取。

有些限定外观,不充钱还拿不到。

我反正是没看懂。这个商业化节奏,是不是有点太快了?

参照过往的UGC产品,都是先生态,后商业。

先把社区盘活,让创作者和玩家玩起来,等流量池够大了,再考虑怎么优雅地把钱挣了。

米哈游这操作,更像是在生态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就急着把收银机摆在了门口。

这可能是在提前占位,也可能是……存在某种营收压力。

这种“隔离式”设计,直接导致千星奇域的定位非常尴尬。

它没有给主世界的玩家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锚点”,一个让他们非玩不可的理由。

“来玩呀,这里有好多好玩的小游戏!”

“能给原石吗?”

“不能。”

“能提升我大世界角色的练度吗?”

“不能。”

“那我为什么要玩?”

“……你可以获得一个能在主世界拍照的娃娃,还能给它买衣服哦。”

这个对话,是不是很真实?

这就让千星奇域更像一个挂在《原神》名下的独立APP,一个精致的副玩法,而不是《原神》血肉相连的一部分。

这对于一个需要庞大用户基数来维持活力的UGC生态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那么,《原神》做UGC,到底图个啥?

或者说,这个“千星奇域”,究竟想成为《原神》的什么?

这才是米哈游在迈出下一步之前,必须回答的“终极问题”。

往大了说,做UGC当然是想孵化出下一个《CS》或者DOTA。

毕竟,游戏史上无数革命性的玩法,都诞生于玩家社区的MOD和创意工坊。

这很性感,但也很玄学。

把宝押在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灵光一现上,更像是在买彩票,而不是做战略。

这事儿真的、真的很不靠谱。

往实了说,UGC最直接的好处是提升玩家黏性,用源源不断的新内容留住用户。

但《原神》的黏性,靠的是角色、剧情和内容更新。

它缺乏一个强大的社交链条,去驱动玩家“规模性”地涌入UGC生态。

逻辑上,它更像一个单机游戏。

单机游戏的UGC是怎么玩的?是MOD。

是给《只狼》里的狼换上刻晴的皮肤,是给《艾尔登法环》加上各种奇怪的功能。

这些MOD的核心是什么?

是直接作用于游戏本体,改变、增强、甚至颠覆本体的体验。

或许这才是《原神》UGC该走的路。

千星奇域需要成为与《原神》本体关系更紧密的内容补充,而不是一个IP势能下的漂亮副产品。

想象一下,如果UGC编辑器里,开放了《原神》的核心资产——角色。

如果玩家可以在UGC里,设计一个专门给胡桃玩的竞速地图,或者一个需要温迪聚怪才能通关的解谜关卡,甚至可以自己编写一段关于某个角色的传说任务……

再大胆一点,如果UGC里诞生的优秀设计、优秀关卡,能够通过某种机制,反哺到大世界中,成为一个限时挑战,一个彩蛋区域,甚至一段官方认可的支线剧情呢?

到那个时候,UGC就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游乐场”,而是《原神》这个世界真正的延伸。

它才能真正拉动那些“自闭”玩家的参与感,让他们从“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世界的共建者”。

当然,这条路很难走。

它意味着米哈游要下放自己最核心的资产,要打破自己对内容“绝对掌控”的洁癖,要学会拥抱玩家创作带来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这对于一个习惯了“工业化生产精品内容”的公司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这等于让米其林大厨不仅要开放后厨,还要允许食客进来对他的招牌菜指手画脚,甚至动手修改。

说到底,《原神》已经靠着内容长跑,证明了自己。

现在它想在UGC这个新赛道上再往前迈一步。

步子已经迈出去了,但还不够大,不够彻底。

月之二版本上线的千星奇域,更像是一个大型付费测试。

米哈游在看,在等,在观察用户的反应。

官方也说了,月之四版本会开放角色资产,还会开启创作者分成。

三个月后,或许才是千星奇域真正脱下西装,下场肉搏的开始。

到那时我们再看,米哈游究竟是想开一家让所有人都来涮肉的自助火锅,还是想办一所培养下一代米其林大厨的烹饪学校。

这背后的决心和野望,决定了《原神》的UGC,究竟只是一个漂亮的阑尾,还是一个能持续造血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