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绝世优势”,西方绕道蒙古另辟蹊径,最终却成“白日梦”?


如果说当下的国际局势是一场全球资源博弈的大戏,那么稀土资源就是舞台中心闪闪发光的主角。而作为这一剧目的“最大导演”,中国则牢牢掌控着稀土的话筒。能从中国手里接过话筒,是许多国家的心愿,但随着中国逐渐收紧稀土出口的政策,西方国家的焦虑也开始加剧,这其中当然少不了美国的“闹剧”。

特朗普曾试图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了蒙古这片神秘的黑土地。作为一块镶嵌在中俄之间的“地缘拼图”,蒙古有成为西方势力撬动资源版图关键点的优势——至少在他们心里是这样的。于是乎,从力拓集团大手笔到加拿大特洛伊矿业的闪亮登场,再到印度对蒙古矿产资源盯梢般的积极谈判,一场场好戏相继上演,俨然有种“爱财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既视感。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狠狠打了西方阵营一把脸。先别说蒙古自身的稀土资源以轻稀土为主,在高科技领域需求甚高的中重稀土方面根本拿不出家底,更别提如何突破中国早已筑牢的技术和产业壁垒。西方绞尽了脑汁,不惜破费时间和金钱在蒙古投资源和砸资金,但他们似乎忽略了“矿上的账单只是浪费智商”这一真理。仅有资源还不够,开采只是开始,如何运输、冶炼、加工,这才是一场产业链全局的博弈。

就拿力拓集团在蒙古的奥尤陶勒盖铜矿来说吧。多年来,这个项目不仅经受了巨额投资带来的财务纠纷,还被延绵不绝的蒙古国内政争端、腐败事件拖得疲惫不堪,能勉力生存已属不易,更别提让它成为什么“国际矿产夺途”的希望。

“基础设施就是没有好路,使出洪荒之力也够不着”,这恐怕是蒙古面对“矿产战略追求者”的独白。在加速布局下,西伯利亚大铁路作为一条潜在的运输通道,在运输运力不足面前也显得捉襟见肘。此外,蒙古的“土地换通道”计划,也因涉及太多地缘政治问题而始终悬而未果。怎么绕过中俄的“铁夹心”,可谓是一个难度系数堪比“倚天剑与屠龙刀”的问题。

反观中国,在稀土领域则是强者风范尽显。老话说得好,“手艺在身,走到哪吃到哪”。这里的“手艺”,正是稀土精炼的关键技术。这也是西方势力始终无法绕开中国的原因——有资源没技术,跟口袋里揣着一块金砖,却连火柴都没有制造技艺的原始人差不多。中国不仅拥有不可撼动的资源优势,还把上下游产业链打磨得通透得体,一条龙服务直接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总的来看,这场试图摆脱中国“稀土命门”的矿产布局早已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从地缘政治到矿产储量,从开采难度到技术壁垒,各项障碍像一座座巍峨的大山,让那些想打稀土主意的西方国家进退维谷。就连力拓集团的投资纠纷,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雄心勃勃的布局泼了一盆冷水。

不得不说,西方打算通过蒙古“去中国化”的想法,难逃贴上“白日梦”的标签。你看,绕了这么远还想绕开中国,光金融支持就付不起账;技术短板更是横亘在眼前难以言喻。不禁想问一句,就算废了劲搞资源,说到底不给中国加工,西方会不会一屁股坐进资源堆里,憋着失落喊一句“大哥,能帮忙加点工不?”当然,这里面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究竟要绕开中国还是向现实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