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和博通联合做10GW项目,算力蛋糕大,A股公司迎挑战
最近,OpenAI和博通合作了个大动作,10GW的AI加速器合作,这事对于全球AI圈来说绝对是炸裂级别的。你要说这只是又一个技术进步,还真不是,这完全是划时代的产业拐点。当2026年这帮设备开始上线,2029年底10GW全部部署完毕,算力这个词的含金量和含泡沫就要见分晓了。A股里头一堆公司都在炒“算力概念”,可是真到那会,谁是真英雄、谁是空气股,立马揭晓。
10GW到底啥概念?就相当于现在全世界三分之一的AI算力。不夸张地说,这还只是OpenAI一家公司的计划。如果以后所有大模型公司一拥而上,这里面的市场体量、供应链冲击,还有投资机会,都是天文数字。不抓住这波浪潮,基本上就与这个时代的财富机会说再见了。但注意啊,这不是一窝蜂进就行,投资和布局都得动点脑筋,跟风炒作早晚要倒霉。
咱们这几年老说AI军备竞赛,其实很多散户可能还停留在“买芯片、投服务器”上。可是这波OpenAI+博通联合,玩得是“定义新标准”,不是单纯造更快的芯片。你看这十来年,英伟达能横扫天下就是因为CUDA生态,谁都打不过。可是博通和OpenAI直接联合定制专用加速器,从接口到协议、软件、散热极有可能全部重新定义。这一改,别说国内芯片公司了,连以前的霸主英伟达都得重新站队。
所以,这边英伟达要小心失去话语权,A股的一大堆算力公司也全都得直面挑战。一方面,老路子走不通,老是靠着传统架构做点围绕英伟达生态的小生意,你就等着被淘汰吧。另一方面,只要你埋头苦干,赶上新一轮的窗口期,像专用芯片、新架构、高速互联,一旦投入得早,就有可能来个弯道超车。海光信息能拿出7nm GPGPU,就是抓住了英伟达空窗期,一口气冲了上来。
说到A股里的一众算力链公司,外头都用“算力概念”一锅炖完。其实,仔细分析下来,真正吃到肉的就那么几家,多数公司连汤都未必喝得到。哪几块是真机会,哪几个是伪机会?得帮大家理一下。
首先AI芯片这块,门槛卡得最死。英伟达的H200算力密度4PetaFLOPS/片,海光信息的最新也就0.8(公司年报自己说的),五倍差距打底。国产芯片最大问题还不是“跑分”,而是软件生态。你只有芯片、没生态,所有大厂、高校、开发者,能用的框架有限,谁会主动来跟你绑定?寒武纪、海光信息再怎么发新闻、出公告,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白搭。不过,机会也是有的。OpenAI这10GW订单不是拍脑门一下全买,2026-2029分三年来,就是给了“追兵”一次缓冲。谁能在这三年搞定7nm批量生产,拿到大客户实测订单,谁就有翻盘的可能。海光信息上半年芯片营收涨42%,并且进了浪潮和曙光的供应链,这些都是硬邦邦的正面案例。
再说服务器。很多人以为AI服务器跟普通服务器“加个AI芯片”就完事。其实差得远。现在AI机器,GPU才是成本大头,主板、电源、散热都得重新定制。能造普通服务器,不等于能造高密度AI服务器。所以得看三点:市占率(浪潮国内老大)、定制能力(曙光能做800Gbps互联)、订单能见度(工业富联AI服务器靠微软谷歌订单撑起来)。你看上市公司,年年说自己有AI服务器业务,关键得看真实市占和能不能持续接大单。
光模块这环,最近波动也大。道理很简单:速率越高才能支撑集群内部的天量数据。现在800G光模块已经是标配,1.6T还在路上。谁能量产、谁进了国际巨头供应链,谁受益就大。像中际旭创、和新易盛,前者的1.6T已经被谷歌用上了,后者打赢了美国老厂出海抢了不少市场。这两家的业绩,就是跟着AI大算力集群一块水涨船高,不完全靠炒作。
咱们再说说散热,尤其是液冷。到10GW级别,整个AI园区没液冷根本扛不住。风冷PUE1.5起步,液冷干到1.2甚至1.1,有时候一年下来就能省好几亿电费。你觉得用不用?肯定用!不是可选是硬性要求。英维克的浸没式液冷,申菱环境的冷板液冷,各有擅长。关键看渗透率,现在是20%,三年后说不定一半以上数据中心都要用液冷。这两家公司,不但份额大,还都打进了浪潮华为这些大厂供应链,是“必需品”。
PCB/连接器别看不起,这一块升级很猛。AI服务器不比家用PC,普通PCB没戏,必须用高速低损耗的材料。沪电股份、深南电路这些能做到英伟达H200指定标准的厂,哪怕AI芯片你没法国产替代,但这块生意还是能做得风生水起。指标就是两个:一是高速PCB的认证,二是真实营收增长。
你说国产替代行不?得看时间窗口。OpenAI这一大单,部署期给了三到四年,芯片、光模块这些高门槛领域都必须卷到极致。2025年能量产7nm,2026年各领域的大客户验证必须到位。做不到的公司,这一轮淘汰赛直接出局。不要觉得光砸钱做研发就行,寒武纪45%研发投入,真实营收就很尴尬;海光信息18%的研发投入、四成多的营收增速,这样的组合才最有说服力。
普通散户,听完那么多概念,一不小心就被套了。凭什么?没有“过滤器”。你下次要投,先用三把尺子:
第一,估值和业绩对得上不?寒武纪的市盈率早就过千倍,增收还掉头下降。反观海光信息,虽然估值也不便宜,但起码业绩真给你涨上去了。谁更靠谱,一目了然。
第二,供应链风险看清没有?你像英维克,对英伟达依赖那么重,万一客户变心,后果很难受。沪电股份的高速PCB材料如果被卡脖子,技术摩擦加剧,也一样风险巨大。真正稳的是那些多客户、多市场、不怕断供的选手。
第三,有没有客户背书?你看中科曙光AI集群在气象局投运,中际旭创的光模块卖到Meta,这种订单才叫真的落地。不少公司新闻里写着“已和某大公司洽谈合作”,没有详细披露、拿不出硬订单,这种八成是吹牛。
俗话说的好,炒股炒的是预期,买的更是确定性。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光记住三点:
第一,博通的供应链是谁,等2025年名单出炉,上榜公司几乎是“官方认证真龙头”。
第二,国产芯片的算力跑分,MLPerf榜单每年发,2025年底谁分数接近国外牛企,谁的潜力最大。
第三,液冷的渗透率数据,信通院每月一报,哪个月超过预期,那个行业加速爆发,相关公司利润暴涨指日可待。
风口来了,跟对路子很重要。未来三年,“算力故事”要被“业绩考核”取代;真正能掌控技术壁垒、核心客户和现金流的公司,会成为星辰大海的弄潮儿。反而靠讲题材、靠炒热点、没订单、没能力的公司,肯定会被大潮拍在沙滩上。我的一句大实话——别只看故事,看得更远点,谁活下来,谁就是下一轮中国AI新巨头。潮水退去,还裸着的,绝对比你想象的多。你要想在算力军备赛里穿越起伏、稳定赚钱,就得死磕一个字:确定!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