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了30亿欧元学费,中资兵败欧洲,才明白足球不是有钱就能玩
当西班牙人俱乐部那块印着“星辉娱乐”的牌子被缓缓摘下,换上美国财团VSP的崭新LOGO时,一个喧嚣了近十年的时代,算是被画上了一个既不甘又无奈的句号。陈雁升,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A股老板,从2016年豪掷千金全资控股,到如今黯然离场,近2亿欧元的真金白银,换来的却是两次屈辱的降级和一地鸡毛的管理烂摊子。这不仅仅是一家俱乐部的易主,更是中国资本在欧洲足坛那场声势浩大的远征,吹响的最后一声撤退号角。
时间拨回到2015年,那是一个连空气都弥漫着金钱味道的年份。万达集团率先捅破了那层窗户纸,4500万欧元敲开马德里竞技的大门,让五大联赛的看台上第一次飘起了来自东方的资本红旗。那时的感觉,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刚刚开席,所有人都相信,这只是个开始。果不其然,苏宁张近东的2.7亿欧元,直接把国际米兰这支百年豪门的70%股权揽入怀中,创下了当时的最大手笔;复星的郭广昌,则用4500万英镑,把还在英冠泥潭里挣扎的狼队,变成了自家的“嫡系部队”。一时间,从英伦到亚平宁,再到伊比利亚,中资的旗帜插遍了欧洲足球的版图,似乎用钱就能砸开通往豪门殿堂的捷径。
可结果呢?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那场看似风光无限的“买买买”,更像是一场集体缴纳的天价学费。最惨烈的莫过于AC米兰,李勇鸿财团的7.4亿欧元收购案,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神秘与仓促,结果仅仅400多天,那抹虚幻的“中国红”就因还不上的贷款,被美国秃鹫基金埃利奥特无情地撕碎。南安普顿的高继胜,2.1亿英镑入主,五年后几乎是拦腰斩半,亏了1个多亿英镑狼狈出逃。至于格拉纳达、西布朗、伯明翰这些中小球队,更是成了资本游戏里最悲惨的炮灰,蒋立章们来的时候轰轰烈烈,走的时候悄无声息,只留下一屁股债和球迷们无尽的失望。
为什么会这样?当初那股“钞能力”横扫欧洲的底气,怎么就变成了如今的大溃败?说白了,足球这玩意儿,真不是有钱就能玩得转的。它背后是一套盘根错节的社区文化、一套精密如手表的商业逻辑,还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人情世故”。我们习惯了用国内那套商业模式去降维打击,以为只要砸钱买几个大牌球星,就能复制成功。可人家欧洲俱乐部经营了上百年,球迷文化、青训体系、商业开发,早就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生态闭环。我们的资本,就像一个揣着满兜现金的游客,闯进了一个语言不通、规则不明的陌生部落,除了被当成“肥羊”反复收割,几乎没有别的结局。
当然,也不是没有幸存者。郭广昌的狼队,算是这片废墟上为数不多的绿洲。复星从一开始就没把狼队当成一个纯粹的足球玩具,而是将其嵌入到整个“复星体育”的商业版图中,用职业经理人去管理,用本地化的思维去运营,甚至曲线救国,通过电竞业务反哺足球,硬是在烧钱无度的英超,实现了盈利。苏宁治下的国际米兰,虽然也几度传出财务危机,但至少在竞技层面,他们重返了意甲之巅,甚至捧起了久违的联赛冠军,营收也创了新高。至于曼城,中信资本那13%的股份更像是一次聪明的财务投资,搭上了阿联酋石油爹的顺风车,享受分红,而不是亲自下场去趟那浑水。
看看这几个“成功”案例,共性是什么?是敬畏,是对足球专业主义的敬畏。他们没有把俱乐部当成自家后花园随意折腾,而是选择相信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狼队放手让门德斯去运作,国米请来了马洛塔这样的金牌经理人,他们扮演的更像是一个懂得分寸感的“金主爸爸”,而不是一个事事插手的“土皇帝”。反观那些失败者,大多都死于外行指导内行,死于急功近利的幻想,死于对足球这项运动最基本规律的蔑视。
西班牙人的故事,就像是这场十年幻梦的最后一个注脚。它告诉我们,足球世界里,钱很重要,但钱绝对不是万能的。当资本的潮水退去,留下的不应该只是一片狼藉和几声叹息。这场交了超过30亿欧元学费的惨痛经历,或许能让未来的中国投资者们明白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尊重,才是进入任何一个陌生领域最好的敲门砖。至于那段曾经让无数中国球迷热血沸腾的“大航海时代”,终究还是变成了一段值得反复咀嚼的、苦涩的集体记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