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关系破裂了?特朗普对普京态度明显转变,拉夫罗夫飞抵美国
特朗普那句“他让我很失望”,可不是随口抱怨。目标直指普京,语气甚至有点翻脸不认人的意思。克里姆林宫回应得很克制,只说特朗普“有些情绪化”,像是在暗示,这事儿他们不打算跟着起哄。可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绝不只是一次情绪发泄,背后牵着的是一场大国博弈的走向变化。
问题是,两个上个月还你侬我侬的人,如今开口就是乌克兰收复全部领土,还说俄军三年多打不下来乌军。这在俄方听来,不啻于赤裸挑衅。特朗普甚至公开支持北约击落侵入领空的俄军机,这种话,一旦付诸行动,就是直接把北约推到和俄罗斯硬碰硬的边缘。
要知道,特朗普一直爱给自己贴“和事佬”的标签,俄乌和平,被他视为最容易解决的国际问题。他甚至多次说,自己的私人关系能搞定普京。但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特朗普自己承认,那段关系毫无作用。这句话其实就是承认,他的调停彻底失败。
那场联合国大会的戏码更有意思。特朗普登台演讲,一如既往先制造点花边,电梯坏了、提词器出问题,然后才聊正事,比如削美国对联合国的资金、加沙冲突,还有乌克兰危机。这些议题很热闹,但坐在会场里的记者注意到一个画面:俄罗斯代表团的座位,拉夫罗夫没来。人就在纽约,却不愿在特朗普开口的时候出现,这个“空座位”比演讲本身更具信息量。
偏偏就在大会前一天,俄罗斯副外长维尔什宁还说过,拉夫罗夫会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会议期间见面,谈很多议题。结果特朗普发言,俄方这边却摆出了缺席的姿态,这是一种外交场上的小动作,信息很直白,气氛已经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平和。
特朗普对外的调门高得吓人。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时,他的讲话像是给乌军打鸡血,说他们有能力收复全部领土,还暗示就算打进俄境内也不是不可能。但细想一下,美国自己清楚乌军现在的状态:逃兵成灾,征兵几乎不可能完成,还得依赖西方军援才能维持作战。指望乌军去收回全境,纯属大饼。
实际上,特朗普话里的另一层意思,是把责任推给乌军。战场不争气,结果让普京没理由听劝,所以美国调停才被动。这种甩锅逻辑,一方面转移了外界对美方调停失败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在暗示乌克兰必须自己扛下去。
从俄罗斯方面看,他们没兴趣认这个账。梅德韦杰夫公开警告,美国如果不停下削弱俄罗斯的手脚,局势一定会加速走向更严重对抗。警告发出来后,美俄之间的最低限度沟通机制基本算是没了,接下来就是长期升级的冲突。
这种状态,美国并不是没算过账。特朗普想要的不是全面和平,他要的是那种“恰到好处”的冲突:激烈到让俄罗斯陷入消耗战,同时把欧洲捆在美国这辆战车上,还能卖一堆军火。但也不能失控到美俄直接军事碰撞,更不能逼到核对抗的红线。
所以,美国虽然在嘴上挑衅,但在行动上依然谨慎。比如北约击落入侵领空的俄军机这种事,波兰总理图斯克就明确说过,在情况不明之前会克制,还要确认盟友的绝对支持才行动。这就是典型的火力口头输出、实际等着别人先动。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的态度转变来得很快。9月22日,俄方还透露拉夫罗夫和鲁比奥将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会晤,双方有很多议题要谈。但到了23日,特朗普已在公开场合嘲讽俄罗斯军事表现,支持北约硬碰俄军,整个气氛直接调到冒着火的档位。
普京的回应选择了不跟着起火,只让佩斯科夫说那句“情绪化”。这不光是缓冲局势,也是在避免掉进美方设的口水战陷阱。因为一旦俄方情绪化回应,美方就能把矛盾推向更高等级,从而增加对欧洲的施压力度。
但美俄之间那个有限沟通的平台已经崩了,这意味着即使特朗普在表面上还会说自己想要和平,实际情况已经和和平没有直接关系。现在他的发言更像是在为长期冲突作舆论铺垫,同时传递给欧洲和乌克兰一点信息,继续对抗,资源我会给,但你们别指望我能用私人关系搞定普京。
乌克兰问题因此变成了一个多方博弈的战场,美国在这里的目标远不止帮乌军打赢,而是在可控范围内持续消耗俄罗斯,同时捆绑盟友。至于乌克兰是不是有能力收复全境,这个问题在特朗普的策略盘里几乎是可忽略的。
拉夫罗夫在大会发言缺席特朗普演讲,表面是小事,实质上是俄方对美方态度的直接回应。双方当面会谈计划仍在,但背景气氛已经完全变了。上个月那种看似融洽的互动,很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话语上的挑衅和行动上的收敛会同时存在,美方会继续在口头上拱火,但在军事行动上保持不直接参与。俄罗斯也会用各种场合释放警告,但避免快速升级到失控对抗。
就在新一轮大声互怼中,乌军的战场困境没变,西方援助的节奏也没加快,美俄关系的温度则不断下降。这些因素叠在一起,决定了俄乌冲突短期内不会缓和,反倒可能进入一个长期僵持阶段。
接下来,谁能在僵持中占到便宜,没法在现在下结论。但有一点已经很清楚,美俄的外交客套阶段已经结束,剩下的,全是硬碰硬的博弈。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