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队再次取胜,胜利不仅靠场上球员的拼搏,也离不开冒雨观看比赛的球迷支持


温州队又赢了,这事儿吧,怎么说呢,赢了就好,但为啥每次都要搞这么一出,让人看完心里堵得慌呢。

你说说,这大雨瓢泼的,观众席上稀稀拉拉坐着些人,冻得瑟瑟发抖,还在那儿给场上那帮小伙子加油,这画面,真是让人心情复杂。他们是真爱啊,还是被裹挟着来的?我刷着手机,看着那些照片,听着现场传来的模糊的呐喊声,就觉得,这胜利的代价,好像有点大。

我记得上次温州队赢的时候,也是天气不怎么好,好像是冬天,又刮风又下雨的。当时就有报道说,球迷们冒着严寒来支持,云云。那时候我还没这么强烈的感觉,就觉得,哎呀,这粉丝真够意思。可这次,看到这雨天里的照片,我突然就有点不是滋味了。这得是多大的热情,才能让人不顾风雨,就为了看一场比赛?还是说,这背后有什么我没太明白的东西?

你知道吗,这比赛本身,其实挺普通的。温州队赢,那在他们那个级别里,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因为这个“赢”,把这么多人的情绪给卷进去了,甚至包括我这种不太关注细节的人。我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晒自己淋湿的衣服,配文说“值了”。值吗?我看着手机屏幕,有点发愣。

我不是说球迷不对,也不是说球队不好。我只是觉得,这种胜利,被包装得有点太……怎么说呢,有点太用力了。好像不这样,就不算真球迷,不算是真支持一样。温州队在 2022 年的某次比赛中,就曾经因为球迷的超高关注度而登上过一些体育新闻的讨论版块,当时的数据显示,现场上座率在恶劣天气下依然保持了不错的水平。这些数据,有时候会成为一种“铁证”,证明球迷有多么多么给力。

但是,你能光看数据吗?你能光看那个“值了”两个字吗?这背后,是多少个普通人,在下班后,或者本来可以休息的时间里,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我想到我楼下的王大妈,她儿子就在温州队踢球,每次比赛她都得守在电视机前,有时候还会拉着我一起看,然后给我讲她儿子今天跑了多少步,传了多少脚球。她嘴上说着“不指望他踢出什么名堂”,但眼睛里还是藏不住那种光。

我有时候在想,这种“支持”,是不是也成了一种习惯,或者说,成了一种“规定动作”?就像过节要回家一样,好像不这样,就显得自己不够“道地”。我刷到的那些评论里,有说“温州队就是靠球迷赢的”,有说“没有球迷就没有温州队的今天”。这种话听多了,感觉就好像球员在场上踢球,是为了给球迷表演一样。

可足球比赛,终究还是场上的 22 个人在对抗,是技战术,是体能,是临场的发挥。球迷的支持很重要,那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一种氛围的营造。但你要说“胜利离不开球迷的支持”,这话说得没错,可重点到底在哪儿?是球员拼搏,还是球迷付出?我总觉得,这种表述,好像有意无意地,把焦点从竞技本身,转移到了情感的煽动上。

我记得有一次,也是温州队的一个比赛,好像是 2021 年还是 2020 年,记不清了,当时好像是因为一个关键的进球,球迷们集体沸腾,现场的画面很震撼。那时的报道,也用了类似“球迷的热情点燃了赛场”这样的说法。那种情绪,那种氛围,确实能让人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想想,进球本身,才是比赛的核心。

我又看到类似的新闻,类似的说法。我刷着评论,看到有人在说“这才是真正的足球,这才是家门口的球队”。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只是觉得,这种“家门口的球队”,有时候,是不是也背负了太多不属于竞技本身的期待?

我那天晚上,看着手机里温州队又赢的消息,又看到那些关于球迷冒雨观赛的描述,突然就想,等下一次,如果温州队输了,那些冒雨观赛的球迷,还会不会觉得“值了”?他们还会不会继续支持?我不是在质疑他们的忠诚度,我只是在想,这种“支持”,它的底线在哪里?它的边界又在哪里?

如果有人问我,你觉得温州队这次赢在哪儿?我大概会说,球员们拼了。如果再追问,那球迷呢?我可能就会有点犹豫。我只能说,球迷很热情,很不容易。但这种“不容易”,到底是在为比赛本身,还是在为一种被建构出来的“集体情感”买单?

我看着窗外,天已经黑了,雨也停了。手机屏幕的光,映在我的脸上,我忽然觉得,这场胜利,好像少了点什么,又好像多了点什么。那些在雨中呐喊的人,他们现在是什么心情?是为胜利的喜悦,还是因为付出的“不容易”而感到一丝慰藉?我不知道,也许每个人心里的答案,都不一样吧。

所以,当我说温州队又赢了,心里有点堵的时候,到底堵的是什么呢?是比赛本身带来的波澜,还是这波澜背后,那些我还没能完全理解的情感驱动?我还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