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刻战机,飞行员讲故事,国防教育还能这么玩


那几个歼-20的飞行员,就那么坐在台上,聊着天。听着跟咱们平时唠嗑差不多,但聊的内容,是云层之上,是音爆,是那种把重力甩在身后的感觉。吉林长春的这场“故事会”,没多少人板着脸讲大道理,反倒是飞行员们几句朴素的话,比什么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强军、国防,这些宏大的词,一下子就具体到了某一次极限操作,某一次和歼-15、歼-16的协同演练里。

转个头,在安徽明光,剪刀和红纸成了主角。一幅幅非遗剪纸,刻的不是花鸟鱼虫,而是坦克飞机、飒爽军姿。这画面挺有意思的,最传统的技艺,表达的是最现代的守护。这种反差感,比单纯摆几架模型出来,感觉劲儿大多了。

不知不觉,这已经是第25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了。好像一夜之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整个九月都浸在了这种氛围里。官方的说法是,这是“基础性工程”,部队要发挥优势,提供支撑和保障。话说的很平实,但掀起的浪花可一点都不小。

在湖北、重庆的山沟里,那些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学生,正被教官吼着练队列。军训嘛,很多人都经历过。但这次有点不一样,教官们不光是教站军姿,还把他们拉到各种场景里,讲抗战的故事,让他们在泥地里感受一下什么是军事训练。那种混着汗水和泥土的味道,可能比课本上几行字,更能让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记住点什么。

北京和江西那边,则把红色场馆用到了极致。英雄人物,革命旧址,这些平时可能只是路过的“景点”,这几天突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带着任务去理解,去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在人心里“培铸”一种信念,一种关于爱国强军的底色。

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反而最能说明问题。比如河南南阳,搞了一个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的集中授牌,然后大家坐下来一起上国防教育课。又比如江苏,省军区弄了个“红色三件套”——革命文物展、故事征文、讲解员评选,把国防教育办得跟个文化节似的。这些事儿,细细碎碎,但串起来看,你会发现一张巨大的网正在铺开。

在北京科技大学,国旗护卫队的那帮小伙子姑娘们,正在为第五届大学生国旗护卫队展示赛玩命训练。队列动作,升旗展示,每个细节都得抠到极致。他们的世界里,国防可能就是那面每天升起的国旗,是那分毫不差的正步。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

最触动人的,可能还是湖南那个启动仪式。大中小学生,乌泱泱地站在一起,同唱一首歌,同上第一课。那个场面,那种成千上万个声音汇成一个声音的共鸣,很难不让人心潮澎湃。这股劲儿,正悄悄地渗进日常,变成一种集体的肌肉记忆。它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的体验、一个个的故事、一场场的仪式,慢慢沉淀下来的。这盘大棋,落子无声,却早已关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