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风波,堂食透明成信任关键,消费者知情权亟待保障
读者举出两款带“堂食袋装”“非直接提供消费者”字样的包装,贾解释那是去年快餐子品牌的尾货,内部消化、外卖处理后在今年4月就清仓,品牌早已停摆——这段回应里有时间戳,也有“尾货”“消化”这样的企业话语,听起来合理,但听众会问:门店到底什么时候下架、门店员工怎么记录库存、外卖链路是否留痕,这些小细节正是信任建构的薄冰,任何破绽都会被放大。
“什么是预制菜?”这是记者问,也是公众问,贾给出国家标准式的答法,随后把“大骨提前炖再回热”排除在预制菜之外,理由是门店有完成加工,且符合标准,这一段的逻辑点在于“完成加工地点”决定性质,听上去是行业内部的合理划分,但这同时暴露出食品行业标准与消费者感知之间的裂缝——消费者更在意的是口感、温度、标签透明度,而不是学术式的界定。
在采访中,贾国龙把“预制”说成一门科学,从材料到工艺到冷链条件都有等级可分,他甚至把零下18度冷冻叫作“防腐剂之外的最好技术”,这话里有技术自信,也有一种自我辩护的力道,等于是用行业知识把道德恐慌化解成操作细节,问题是普通顾客不会把“冷冻锁鲜”自动等同于“新鲜现做”,感受上的差距不是科普一句话能完全弥补。
9月13日,罗永浩把这段采访转发并配省略号,随后他转发支持西贝的公关评论并反击,对方把这波公关定义成“根本没有危机”的语句被他拿出来反讽,接着他发声称自己不是西贝敌人,但质问西贝是否意识到问题,他还直接建议:堂食不要用预制菜,或者至少在菜单上明确标注——这条建议简单粗暴,但抓住了两个点,一个是消费者知情权,一个是堂食与外卖的体验差异。
换个角度看,这场舆论战不是单纯的名人怼企业,也不是单纯的企业危机管理,它同时触到了三个层面,第一是经济:数字被摆上台面,日营业额的跌幅是能让投资者和员工实打实感到疼的指标;第二是标准与认知:行业定义与消费者感受的背离;第三是公关路径的选择:硬刚、司法化还是修补信任,哪条路更能把损失最小化,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痛点。
我在现场问过两个店员,他们的口径有细微差别,一个说“门店有每天交接的盘点单”,另一个说“库存很多是老板和中心厨房对接,不在我们手里可控”,这类破绽式真实细节暴露出连锁体系里信息并不总是流通顺畅,门店是执行端但不是决策端,信息传递的缝隙恰恰给舆论留下了可质疑的空隙。
“如果有错就改”,贾国龙在专访里这样说,随即又强调“哪怕生意不做了,官司一定要打”,这句话耐人寻味,它把商业和道德两层话语分开,既是保住名誉的誓言,也是法律化博弈的预告,这种态度说明企业选择了硬核防守路线——短期内能稳定部分支持者,却可能长期消耗公众耐心。
公众的焦虑哪里来?我觉得不全是对“预制”本身,更是对信息不对称的反感,大家习惯了把餐厅当作厨房之外的“现场剧场”,看见后厨透明化、标签清晰化后,才敢放心下单,罗永浩的提问点就在那里,他不是单纯想打一场“名嘴战”,他点的是消费者的忧美感,这种带着社交媒体放大器的质疑,能快速转化为线下业绩的波动。
另有一个点值得关注,华与华等外部公关力量在舆论场的应声,反而让话题更热,出现了“专家站队”的景象,公众看到的不是单一真相,而是多重 narrative 在互相拉扯,这种局面下,任何一句带有职场腔调的辩护都会被解读为利益之词,信任成本被慢慢耗光。
说到底,西贝的问题也是中国餐饮业在成长中的普遍症候:规模化要求标准化,标准化要求预加工,预加工又要求透明与标签化,这三者之间没有天然的和谐,只有不断妥协与规则重建,企业若不能在第一时间把链路、标准、样品、盘点等小细节公开并可验证,公众就会用怀疑来填补空白,怀疑便转为流量,流量又回头影响营收。
悬念在于,贾国龙选择把事态推向司法化并宣称要打官司,这是一条有风险的路——打一场胜诉的官司能否把消费者信任完全修复,很难保证;另一条路是更彻底的透明化:开放门店巡检视频、公开供应链批次、在菜单上区分“中央预制”与“门店现做”,并邀请第三方检测公示,哪一条路径才更有效,还是未知数。
这场事儿不会在短时间内落幕,因为它既关于一天的营收,也关乎行业话语权和消费者心智的重构,结局可能是企业修补并存活,也可能是舆论持续发酵带来长期损伤,或者出现双方在法庭上把问题拆解清楚的静默结论,任何一个方向都不会令人彻底安心。
我最后问自己:堂食到底能不能用预制工艺?答案不是单一的,是个带条件的“可以”,前提是透明、可追溯,并且有标签让顾客自主选择,如果没有这些,哪怕技术再高级,也会被当成偷懒的借口,这个决定看似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