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书记一道死命令:用城市边角料兑现一个承诺!


南昌的土地,越来越金贵。

当一座省会城市进入高速扩张期,每一寸土地的用途,都摆在聚光灯下。商业开发?住宅建设?还是留给市民喘口气的地方?这是一道摆在所有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必答题。

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的选择,是深入到城市的“毛细血管”里,去寻找答案。

9月3日,他的身影出现在了湾里、青云谱、高新区的施工现场。他调研的目标,不是什么摩天大楼或大型商业综合体,而是9个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

“嵌入式”,这个词本身就道出了项目的核心玄机。

它意味着,这些场馆并非来自宏大的规划图纸,不是在开阔地上平地而起,而是从城市既有的肌理中“挤”出来的。它们利用的是城区里那些不起眼的“边角料”空间——可能是老旧小区旁的闲置地,也可能是高架桥下的灰色地带。

这背后,是一场精明的城市空间博弈。

一方面,市民对“就近健身”的需求日益高涨,这是现代城市生活品质的刚需。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早已饱和,寸土寸金。怎么办?

南昌的答案,就是向这些被遗忘的“边角料”要空间。总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分布在9个不同的城区,每一个都像一枚精准植入的“活性细胞”,试图激活周边社区的活力。

但这件事的难度,远超想象。

首先,它是一个“人大票决项目”。这意味着,这不是领导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向全市人民立下的“军令状”,是写在纸上的公开承诺,必须在2025年兑现。李红军的这次调研,与其说是视察,不如说是一次“期中考试”的现场督战。承诺一旦做出,就没有任何退路,办砸了,丢的不仅是项目,更是政府的公信力。

其次,是质量与速度的平衡。

在施工现场,李红军的关注点异常具体,甚至细化到了“幕墙材料选样”。这绝非小题大做。对于这种高频使用的公共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其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让整个民心工程变成“闹心工程”。

他反复强调,要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这句话的分量,所有在场的人都掂量得出来。在“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开放”的催促声中,这道“质量关”就是必须守住的底线。这考验的,是整个执行团队的统筹协调与精细化管理能力。

更深层次的考量,在于运营。

一个体育场馆,建起来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生命力在于“用起来”。李红军的指令很明确:不仅要建好,还要策划好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和文娱活动。

这暴露了一个更大的战略意图。

这9个场馆,不仅仅是9个健身房。它们是南昌用来“聚集人气商气”的磁石。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必然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居住,带动周边消费,提升整个片区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这1.88万平方米的体育设施,是一笔投向城市未来的社会资本,其回报远不止于市民的汗水。

东湖区馆,选址在董家窑的老铁路货场旁,室内“一篮六羽”,室外配齐了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桌,甚至还有棋牌桌。

新建区馆,坐落在礼步湖公园,除了常规球类场地,还专门规划了儿童设施和健身步道。

每一个场馆的设计都遵循“一馆一方案”,充分考虑了周边社区的人口结构和文化传统。这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而是因地制宜的“精准滴灌”。

这场以“边角料”空间为战场的城市更新战役,最终指向一个终极问题: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

南昌给出的答案是,一座更具人文关怀的城市。它不再仅仅追求宏大的天际线,而是更关心市民下楼步行十分钟内,是否有一片可以挥洒汗水的场地。它将发展的红利,以最具体、最可触摸的方式,回馈给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

李红军的这次调研,更像是一次宣言。它宣告了城市发展逻辑的一种转变:从“大拆大建”的外延式扩张,转向“精雕细琢”的内涵式生长。而这9个嵌入城市的体育场馆,就是这场深刻变革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