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艘航母围堵中国?美媒不甘承认:解放军10年内将彻底反超美军!
最近,美英日澳在菲律宾海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联合演习,四艘所谓的“航母”往那一摆,不少新闻标题直接喊出了“包围中国”。然而,就在这片热闹的背景下,美国自家的《军事观察》杂志却泼了一盆冷水,直言不讳地指出,别看现在美国及其盟友装备和协同还占点便宜,但十年之内,中国舰载机的力量将获得压倒性优势。
这种当着全世界的面自己“唱衰”自己的情况,实在是耐人寻味。这场海上大秀的背后,究竟是信心的展示,还是焦虑的伪装?
AGrandFleetoraGroupBuy?
我们先来看看这四艘“航母”的真实构成。美国海军派出了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这是个实打实的重量级选手。但其余三艘,就有点意思了。美国的“的黎波里”号是一艘两栖攻击舰,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和日本的“加贺”号,也都是中小型航母。
这三艘船能被称为“航母”,主要依赖于它们搭载的F-35B垂直起降战斗机。这种配置让它们看起来像是航母,但无论是防护能力、舰载机保障水平还是持续作战能力,都和“华盛顿”号这种十万吨级的核动力大家伙有本质区别。说白了,除了“华盛顿”号,其他三艘更像是被拉来凑数、撑场面的。
这种临时拼凑起来的“航母拼多多”组合,恰恰暴露了一个深层问题:美国海军发现,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很难在西太平洋地区维持过去那种绝对的航母优势了。
WhytheDesperateScramble?
自家航母不够用,只好拉着盟友一起玩,这背后的原因,是美国海军过去二十年一系列战略失误的集中爆发。苏联解体后,美国海军一度“独孤求败”,开始琢磨一些到别人家门口打架的偏门路数。
结果,被寄予厚望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烧掉了天文数字的经费,却成了一个连主炮都打不响的“科幻战舰”,整个项目惨淡收场。它完全偏离了未来大国海上对抗的主流方向,成了一座昂贵的烂尾楼。
更致命的是,航母核心力量的更新换代也出了大问题。被用来取代“尼米兹”级的新一代“福特”级航母,首舰“福特”号因为本国造船业的衰退和技术上的冒进,从下水到形成战斗力,拖了将近十年,电磁弹射器等核心系统故障不断。
指望不上新航母,美国海军又想出了一个“闪电航母”的馊主意,就是把“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塞满F-35B,当成小航母用。实践证明,这套玩法欺负一下小国还行,真要面对体系完整的对手,它缺乏舰载预警机和电子战机的支援,自身保障能力也跟不上,基本就是个活靶子。这个计划在造了两艘后也被迫叫停。
新路走不通,老本又在快速消耗。“尼米兹”级航母一艘接一艘地老化,维修周期越来越长,能出来活动的时间越来越短。曾经遍布全球的美国航母,如今在印太这种关键地区,时常会出现无航母可用的尴尬局面。
TheBattleisFoughtintheSky
航母终究只是一个平台,决定其战斗力上限的,是它搭载的舰载机。而恰恰是在这个最关键的领域,未来的天平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倾斜。
中国海军的航母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从改装的“辽宁舰”积累经验,到第一艘国产“山东舰”优化设计,再到如今正在海试的“福建舰”,每一步都代表着巨大的技术跨越。“福建舰”的八万吨级体量,尤其是其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将彻底改变中国舰载机联队的作战模式。
与之配套的歼-35隐身战斗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预计很快就能部署上舰。这款战机在设计上借鉴了F-35的经验,具备出色的隐身性能和灵活的作战配置,一旦与电磁弹射器结合,其出动效率和打击范围将远超滑跃起飞的模式。
而真正让《军事观察》感到不安的,是中国下一代舰载机歼-50的研发进度。多家分析机构预测,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项目,其服役时间很可能比美国自己的NGAD项目早好几年,甚至可能领先十年。
十年,在战斗机领域意味着一代的差距。当一方的航母搭载着具备超音速巡航、深度隐形和网络化作战能力的六代机时,另一方的F-35C就算再成熟,也可能陷入“看得见却打不着,逃不掉又防不住”的全面被动。这将是降维打击。
结语
回过头再看菲律宾海那四艘航母组成的“包围圈”,它的象征意义已经远远大过实际的军事压力。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试图掩盖美国海军核心战力青黄不接、战略规划连续失误的现实。
这场联合演习或许能赢得一时的头条,但它无法改变力量对比的长期趋势。未来的海上优势,不取决于今天有多少艘船摆在海面上,而取决于谁能更快地将下一代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当福建舰搭载着满编的歼-35,甚至未来的歼-50形成战斗群时,今天所谓的“包围”,可能就真的成了一个历史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