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十年!液冷股从 14.87 元跌至 1.41 元,瑞银、高盛、摩根却为何重仓押注?
一家上市时发行价19.98元的公司,股价曾在2015年大牛市中冲上14.87元的历史高点,此后却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下跌马拉松。
2021年,它的股价跌至1.41元,市值蒸发超90%;去年7月,它再次探底至1.53元,几乎被市场遗忘。
但就在今年一季度,瑞银、高盛、摩根士丹利突然扎堆进场——瑞银买入433.59万股成为第六大股东,高盛持股370.49万股位列第八,摩根士丹利以288.98万股跻身第十。
三大外资的持股成本仅3.5元左右,而如今股价已站上4.83元,浮盈近40%。
这家公司究竟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是被错杀的黄金?
翻开它的财报,矛盾的数据让人瞠目:2023年净利润暴跌551.55%,亏损9831万元;2025年一季度却突然扭亏,净利润1254万元,同比飙升434.10%。
业务结构更显割裂:60%收入来自毛利率仅6.02%的家电制冷配件,而毛利率17.32%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业务占比不足10%。
如此基本面,外资为何敢重仓? 答案藏在两个关键词里:液冷,和双底。
液冷赛道正爆发:从“边缘技术”到AI刚需
当英伟达GB200服务器单机柜功耗突破132kW,传统风冷效率骤降40%,液冷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冷板、快接头、管路——这些拗口的零件突然身价暴涨。
一套GB300液冷系统价值70万元,其中冷板占24万,快接头16万,液冷泵也要7-8万。
更疯狂的是,市场空间正以“光模块级”速度膨胀: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23.7亿美元飙至2029年的16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6.8%。
嗅觉灵敏的资本早已行动。
8月15日,A股液冷板块单日涨幅超5%的个股接近30只,大元泵业连续五日涨停,川环科技、东阳光等批量封板。
龙头企业浪潮信息冷板式液冷市占率超95%,独家适配英伟达GB300;申菱环境作为华为液冷唯一伙伴,中标中国移动30亿级项目;飞荣达因液冷业务驱动,上半年净利润预增123%。
而这家被外资押注的公司,正试图从低毛利的家电制冷业务中挤出技术筹码,宣称通过“液冷技术+铜合金材料”转型,切入数据中心、储能、算力服务赛道。
双底形态背后:外资的“捡破烂”艺术
外资抄底冷门股翻车的案例比比皆是。
高盛和瑞银去年曾重仓濒临面值退市的美邦服饰、嘉麟杰,至今深套40%以上。
但这次,三大投行的操作截然不同——他们精准踩中了技术面的双底信号。
2021年1.41元和2024年1.53元的两次触底,构成典型的W型反转结构,而3.5元的成本线几乎贴着底部颈线位。
更微妙的是行业节点。
当前液冷产业链利润释放正进入关键阶段:上半年属于光模块和PCB企业,下半年轮到柜外液冷系统供应商。
这家公司恰好卡在拐点上,一季度业绩暴增恰逢液冷板块启动前夕。
外资的算盘很清晰:用家电业务的现金流保底,押注液冷转型的期权。
毕竟,连毛利率仅17%的松芝股份都因液冷板业务被称作“龙头”,而银轮股份的液冷板已量产应用于储能客户。
风险暗涌:低毛利困局与技术代差
市场对它的疑虑从未消散。
核心业务毛利率仅6%-13%,远低于液冷同行——三花智控毛利率28.16%,银轮股份19.79%,飞荣达的液冷散热器毛利率超30%。
转型所需的技术投入更是致命伤:冷板防漏液设计、快接头密封认证、CDU系统集成,每一项都需数年积累。
英维克因突破NV认证而估值飙至PE 91倍,思泉新材的冷板若通过英伟达验证,利润弹性高达548%。
而这家公司年报中,研发投入数据却模糊不清。
外资的持仓成本优势成了最后的安全垫。
但若液冷业务迟迟无法兑现,它可能沦为“家电界的僵尸企业”——就像那些被焊死在退市边缘、外资含泪补仓的壳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