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港拒停,苏35低空掠甲板,中俄日联手打脸,法国航母自讨苦吃
全球军事竞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撕裂着地缘政治的宁静。最近,法国一艘核动力航母的远航,与乌克兰对俄军工腹地的深度打击,描绘出一幅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军事图景。
这不仅是力量展示,更是对潜在冲突的未雨绸缪。它预示着一场从战略威慑到工业战备的全面升级,国际局势的紧张态势一览无余。
法国海军的“戴高乐”号航母近期向东出发,执行代号“克莱蒙梭-25”的演习任务。作为全球唯一在航母上设有核弹存储的国家,法国的核武器政策总是带着一丝暧昧。
这种含糊不清的态度,很快就带来了实际的阻力。日本方面,基于其坚持的“无核原则”,直接拒绝了“戴高乐”号在琉球群岛停靠的请求。
这背后,折射出地区对核安全的普遍担忧,也让法国此次亚太之行,从一开始就带着些许尴尬。
“戴高乐”号航母的战略意义非凡。自从2005年空军的“幻影-IV”战略轰炸机退役后,法国的核打击能力,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阵风”舰载机与空射导弹及核弹头的组合。
此次远洋部署,无疑是法国核威慑力量的一次延伸性展示。然而,航母在南海的航行并非坦途。
“戴高乐”号在这里遭遇了中国海军40多艘战舰的“围堵”,其中就包括“山东舰”。这一场景,清楚地表明中国对法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并未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面对这样的局面,有法国海军高官宣称要“做好战斗准备”。不过,这番言论更像是为了刷存在感,而非真正要投入一场硬仗。
法国此行,深层意图在于俄乌战争的背景下,寻求提升欧洲的领导地位。
同时,法国也可能希望借此机会,向盟友展现其对印太区域的坚定承诺,甚至暗示其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意在彰显全球影响力,并向中国发出某种信号。
即使在返航途中,“阿尔萨斯”号护卫舰依旧在保护“戴高乐”号。这艘护卫舰还传出击落也门胡塞武装无人机的消息,凸显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
这也再次提醒世人,法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介入,从未停止。然而,当航母在远洋进行战略宣示的同时,另一场更为直接、也更为残酷的冲突,正悄然升级。
这场冲突的焦点,已转向对军事工业命脉的精确打击。
乌克兰军队近期对俄罗斯本土发动了一整夜的无人机突袭。俄罗斯防空部队虽然在莫斯科、沃罗涅日、布良斯克、别尔哥罗德、库尔斯克等多州,击落了上百架乌军远程爆炸无人机。
但乌克兰总参谋部证实,其特种部队的无人机,成功在夜间袭击了沃罗涅日州的鲍里索格列布斯克机场。袭击不仅命中并摧毁了至少一架停靠的俄军作战飞机。
这些被摧毁的飞机包括苏-34、苏-35S或苏-30SM,机场也因此燃起大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灾信息系统探测到了机场的火光,当地凌晨8到10次强烈的爆炸声也印证了袭击的猛烈。
此次打击的目标,还包括该机场的KAB航空制导炸弹仓库。显然,乌军意图削弱俄空天军的轰炸能力。
除了军事机场,乌军无人机还命中了俄罗斯多处关键军工目标。其中一处,是位于楚瓦什共和国切博克萨雷的俄罗斯核工业进步股份公司工厂,尽管这里距离乌克兰边境约1200公里。
这家工厂生产彗星型电子天线、无线电系统以及卫星干扰系统等重要武器零部件。另一处被击中的是罗斯托夫州亚速镇的亚速光学机械厂。
它主要生产坦克、战机瞄准系统、测距仪及热成像系统等关键仪器。还有位于莫斯科州谢尔吉耶夫镇的应用化学科学研究所,这里负责生产“天竺葵”无人机的温压弹弹药。
俄罗斯媒体《阿斯特拉》也证实了该研究所出现的火势。尽管乌军的打击力度引人注目,但受限于无人机的数量和爆炸威力,这些袭击并未对俄罗斯的军工体系造成全面性的、颠覆性的破坏。
然而,这些战术层面的精确打击,与双方在战略层面对未来大规模冲突的工业准备,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东欧的战火硝烟之外,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重型装备竞赛正在加速上演。欧洲多国,包括德国、波兰、立陶宛、瑞典、荷兰、挪威、意大利、捷克和罗马尼亚,正大规模订购新型重型坦克。
这些订单总数至少超过2500辆,主要涵盖豹2A8型和K-2黑豹等先进型号。这清楚地表明,欧洲国家正在为与俄罗斯的潜在冲突积极做着军备准备。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大幅提升其坦克产能。俄罗斯总统普京已制定计划,目标在2028年年中前生产1000辆新型主战坦克,并在2035年年中将这一数字提升至3000辆。
乌拉尔车辆厂的T-90型坦克产量便是一个例证,其产量从2022年的60-70辆激增到2023年的140-180辆,预计2024年可能达到250-300辆。
俄罗斯还重启了鄂木斯克坦克生产线,以增产T-80型坦克。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刻意将T-55、T-62、T-72等老旧型号投入俄乌战场。
而保留T-80、T-90等更先进的坦克。此举被认为是为了“最后的大决战”做储备。
俄罗斯总参谋部被指正认真准备与北约集团的直接战争。德国《图片报》和军事专家松克·内策尔警告称,“如果乌克兰倒下,北约将不复存在”。
他们预测,普京可能发动混合战争,比如占领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或爱沙尼亚纳尔瓦,以测试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的有效性。
法国航母的远航、乌克兰对俄罗斯军工的精确打击,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重型装备竞赛,无不指向一个日益紧张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这些事件,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共同构筑了当前地缘政治的复杂全貌——一边是象征性的力量展示和潜在的威慑,另一边是真刀真枪的工业消耗战。
以及为更大冲突做准备的工业化进程。正如法国海军上将所言,军事行动的重视背后暗藏风险。
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甚至可能迅速演变为不可控的冲突。在国际局势如此紧绷的当下,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潜在的风险与挑战,考验着各国领导人的智慧与勇气。